个鲁本斯的。”
“直到他在一幅作品上搞砸了一切,他画了一幅失败品,然后开始被人们所抛弃,被他曾热爱也曾热爱着他的城市所抛弃。”
男人停顿了片刻。
“1640年。”
“《夜巡》。”
这句话和上句话,《夜巡》与失败品。
两个意味截然相反的句子,两个意味截然不同的词汇。
两者联系在了一起的时候,形成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立刻便带着绝妙的幽默意味,让人会心一笑。
《夜巡》、《蒙娜丽莎》以及《宫娥》,著名的世界三大名画。
它们各自有属于各自的命运。
伦勃朗不是靠着《夜巡》走向职业生涯的高峰的。
相反。
伦勃朗从小就坐在高峰上。
他的职业生涯起点便是高峰,然后从一座高峰爬向另外一座高峰。
而《夜巡》以及他之后的不少副作品,因为一些原因,并没有被当时的评论界所接受。
这幅价值500个荷兰金盾的作品,让他直接从高峰上跌了下来。
无需刘子明特意讲述。
在场的人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却还是在此时轻声笑出了声。
幽默、诙谐以及一点点的无奈掺杂在一起的笑声。
“我应该不需要向大家介绍《夜巡》以及它背后所蕴藏着的故事了,每个人,每个对油画有所了解的爱好者,都对这幅作品耳熟能详。而我想说的是在伦勃朗所绘制的另外一张画,现在看来没那么有名的作品——《玛利亚·特里普肖像》,荷兰的特里普家族像阿姆斯特丹城里的著名艺术大师伦勃朗下订单多订购的作品。”
“《夜巡》、《玛利亚·特里普肖像》,一幅画完成于1640年前夕,一幅画创作于1642年。几乎是完全同一个时代的作品,却是伦勃朗的职业生涯的重要分野线,象征着他一生作品的两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内含。”
刘子明举起了空闲的右手。
“更成功的,更受评论家喜欢的,更受人们所追捧的那个青年大师,艺术神童伦勃朗。人人都喜欢的伦勃朗。”
他竖起第一根手指。
“陷入职业生涯滑铁卢里的,被委托人拒绝支付酬金的,让艺术评论界畏惧的不知该如何开口的伦勃朗。”
他又竖起第二根手指。
《玛利亚·特里普肖像》让委托人很满意,在评论界饱受赞誉,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它。
它是一幅足够完美的作品,带着显著的巴洛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