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他奏疏都写好——戚继光向来是爱呈策的,隆庆前四年里,先后呈了《请兵破虏四事疏》、《请兵辩论》、《定庙谟以图安攘疏》、《练兵条议疏》、《上军政事宜》等奏疏。
结果皇帝现在竟然说,中枢是兴兵只为止戈。
这大大出乎戚继光意料。
朱翊钧看着戚继光,面色肃然摇了摇头:“确是清除土蛮汗耳目,不过并非准备此时扫平北患,而是为了让彼辈消停几年,不来牵扯我朝,好让我等留出精力着手倭患。”
“朕知道戚卿报国之心,不过,海运疏通之前,朝廷是不会对北方用兵的……”
土蛮汗蠢蠢欲动,为大战做准备,朱翊钧又何尝不是。
北方现在为什么不能打?
因为要对北方用兵,必然是旷日持久的大战!
对于旷日持久的大战而言,关隘不在于有没有钱,而是因为太烧粮了!
如今两淮两浙的粮食运送到蓟镇损耗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往往十成要耗去四成!
其中山道抛洒、遇雨霉变、沿途贪腐……数不胜数的原因。
至于屯田或是就近的省,则根本没有那个体量迅速补足一场大战的战时消耗。
只能等海运!
通了海运之后,大船能从浙江、南直隶直入蓟州。
届时,粮食补给、日用物资,才能轻而易举送到蓟州。
如此才能支撑旷日持久的作战。
在这之前,朱翊钧碰都不想碰那位蒙古大汗。
而为了保证海运的正常运行,必然要先着手处理倭寇——各港口有驻军防备是一回事,尽可能扫清倭寇又是另一回事。
这便是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
戚继光听皇帝解释完,沉默了片刻。
而后才缓缓道:“陛下,届时平倭,可有臣用武之地?”
对鞑靼,戚继光只有国仇。
但是对倭寇,则更多一份私恨。
从有记忆起,倭寇对登州的袭扰没有停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自他十七岁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职后,更是屡次侵扰他的所司掌的屯田。
也是那时,他写下了那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来警醒自己。
如今听到中枢的庙算,岂能不想南征北战呢?
朱翊钧失笑:“那就看卿这一仗的成效了。”
“要是能给北边打出数年的安生便未尝不可,若是不成,那蓟辽恐怕还是离不得卿。”
如果能擒杀董狐狸,消灭骨干青壮,进而扶持长昂,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