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对左右甩锅说:“诸君还有什么要问的?”
只见都给事中王三余站了出来,一脸严肃的对雒于仁说:
“你这奏疏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劝谏皇上,唯一涉及朝臣之处就是‘勒索大臣’这几个字,请问作何解?”
听到这个问题,不少明白内情的人不约而同的看向窗户边的翰林院代表。
林泰来叹口气,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说句真心话,清流势力和万历皇帝较劲,他的态度是“中立”,在旁边看热闹,不会特意向着谁。
能趁机混好处就混好处,如果混不到好处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但这帮清流势力也真是吃饱撑着,非要拉他林泰来下水。
到底有多大仇多大怨?不就是废了你们十多个人,这很多吗?
你们起码还有几十个人,又没有就此灭绝!
雒于仁不假思索的答道:“据说先前宣府出事时,有某大臣通过镇守太监,密送银两进宫。”
不得不说,清流势力的斗争技巧确实提高了,就是不直接点名!不给借力使力的机会!
林泰来分开人群,大步走到雒于仁面前,呵斥道:“一派胡言,你有实证么?御史有风闻言事之权,但你又不是御史!”
雒于仁回应说:“天下人说天下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我并未指名道姓,林九元何故情急?莫非心虚?”
林泰来“哈哈”的大笑了几声,然后说:“什么情急?我只是感到可笑而已!”
旁边的王三余质问道:“雒评事抗言直谏,正人君子无不感动!阁下为之发笑,又是什么心肠?”
林泰来针锋相对的答道:“这样一篇摹仿剽窃的奏疏,本来毫无价值可言,却被庙堂内外一本正经的议论,岂不可笑?”
殿内众人听到这里,忍不住议论纷纷,感觉林泰来在强词夺理。
道理也很简单,这么重要的奏疏,怎么可能犯摹仿剽窃这样的低级错误?
雒于仁直接驳斥道:“此乃莫须有乎?奏疏乃我亲自所书,何来摹仿剽窃?”
林泰来看着雒于仁,嘴角噙着笑意,冷静的说:“你这篇奏疏,摹仿了一本煌煌巨著。”
雒于仁完全不相信林泰来能说出什么,讥讽道:“阁下若有真知灼见,直接明说,何必遮遮掩掩?”
林泰来成功的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提高了嗓门答话说:“你这篇奏疏摹仿的就是你们同道赵南星的大作,《金瓶梅》!”
众人:“.”
这车开得真是猝不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