萼。
史思明一屁股坐到签押房中的主座上,也不说话,对着一众部下摆了摆手。
文士平洌,武将牛廷玠、辛万年、高鞫仁、骆悦、蔡文景、向贡等人,皆安静的退出签押房,只留下耿仁智一人在旁听候差遣。
“说吧,什么事?”
史思明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看着李萼询问道。
“天子诏书在此,册封史将军为幽州节度使,不必派遣质子入长安。”
李萼面色平静说道,说完将手中的诏书交给耿仁智,后者递给史思明。
“当初本帅从贼,乃是被胁迫。如今归顺朝廷,正是应有之意。”
史思明淡然说道,甚至连“感激涕零”都不愿意装一下。那样子好像是在说:你们现在是在求老子。
“史将军深明大义,乃是我大唐武将之表率。
只不过……”
李萼忽然顿了一下。
史思明沉声问道:“只不过什么?”
“只不过史节帅打算什么时候发讨贼檄文呢?”
李萼不卑不亢询问道,双目直视史思明,丝毫不退让。
古代通信不畅,各地交通阻隔,信使往来一次需要十多天的情况也是有的,那如何判断一方势力的政治态度是怎样的呢?
答案就是发檄文后张贴四方。
发了檄文,就类似民国军阀混战时的“通电全国”。
檄文往往代表着政治信誉,发了檄文,就无法明着朝三暮四了。
如果将来要倒戈,就必须再发一次檄文。为什么偷袭关羽的江东势力被人称为江东鼠辈?就是因为他们背刺之前连个檄文都不肯发一个。
很显然,李萼是懂行的,不好糊弄。????史思明打哈哈说道:“发檄文的事情,本帅要与部下们研究一下。天使不要着急,在幽州城内等消息便是了。”
发檄文是不可能发的,史思明还打算在长安朝廷跟洛阳伪朝廷之间游走,索要好处呢。
那怎么能随随便便发檄文呢?
再说了,长安那些脑子有坑的官僚们,认为给个名义,就算是拉拢了?
史思明可不这么认为。
他在皇甫惟明起兵前就干到了平卢节度使,几乎是跟皇甫惟明平起平坐。现在朝廷还是封他幽州节度使,那这起兵不白忙活了么?
任何人,对于自身实力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长安那些中枢朝臣们,还没完全意识到他们的实力已经很孱弱了。
其实史思明也不知道自己的实力有多强,所以他的态度也就很暧昧,希望通过现实中的一次次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