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写好了后续的章节,将所有稿件都交给两家编辑部,当起了甩手掌柜。
至于后续出版的事情,包国维自然也都是交给李寿民和黄伯惠处理了。
来到民国就是有这点好处,那便是用人不疑。
知道一个人的生平之后,某种程度上,包国维就可以给予很大的信任。
比起天天写稿子,躺着看到钱入账,也是一种十足的享受。
当然,包国维的销也很大。
建立青霉素生产基地,秘密投资各类民族重工业,还有助学基金会,以及一些慈善组织。
后者,包国维并没有自己承办,而是交给了杜月笙。
如今,杜月笙除了做生意,就是干慈善。
包国维先前也加入了由叶鸿英、黄炎培成立的鸿英基金会。
总之,事情千头万绪,还是得一步一步来。
包国维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最好还是聚集更多的力量。
例如,他就想着,什么时候将“没良心炮”引入到国内。
这种炮弹,又叫做“飞雷炮”。乃是当时抗曰战争中,因为火力不足够而发明出来的。
主要原理,就是在汽油桶里面填充发射药,将炸药包抛射出去。
制作简单便捷,伤害也极其可观。
对于如今国内的装备水平来说,没良心炮绝对是抵抗曰本人入侵的最好武器之一。
武器装备之类的事情,包国维还是打算到了北方之后,见一见张学良,与他提一提这件事情,或许有搞头。
当然,还有一个人不能够忘记。
跟着包国维来到华夏的乔治·奥威尔,正式在沪市安家了。
包国维也不能随时带着他,便找到了黄伯惠,让乔治·奥威尔在《时报》担任了一名专栏作家。
他的中文还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以黄伯惠干脆给他开了一个英文专栏。
随着《时报》销量的增加,一些外国读者和留学归来的读者,也是需要照顾的。
倒也不是什么勉强的事情。
乔治·奥威尔很满意这份工作,毕竟在英国他四处受到排挤。
他下面的目标,便是将两部作品写好,不辜负包国维给予他的期待。
事情都安排稳妥,包国维和章念月简单打包了一下包袱。
按着章太炎的性子,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坐上了前往北平的火车。
列车先是从姑苏到达金陵,再沿着沪宁线、津浦线、平奉线一路北上,途径金陵、泉城、津门等地,最终到达北平。
整个路途大致需要二十个小时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