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晶体三极管、晶体二极管以及一些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组成不同的电路,其中几块板上的电路基本一致,柜子的最底部,是一个看起来像电源的东西。
高振东拿起两本纸质资料,匆匆扫了一遍,大笑起来,系统可真太贴心了。
c8008,intel公司于1972年开始销售,世界上比较公认的第一款成熟可商用的8位cpu,18脚双列直插(dip18)封装,频率最高0.8mhz,每秒执行指令数最高大约8万条,可寻址空间16kbyte,晶体管数量3500个。
看来这个系统的提取规则似乎是按照“定义”来提取的。提取手机,物品的定义是“通信工具”,那经系统改造就只能得到同为通信工具的对讲机,手机里的芯片是出不来的。
毕竟经过系统改造之后,天知道会变出个什么鬼东西,没准和103一样能装满整个房间也说不定。
而系统提取过程则反其道而行之,把整个芯片反向分解,拆解为一个个的晶体管和外围元件,用59年国内已经实际存在的晶体管和电子元件完整的实现了cpu和dram功能。
至于为什么那么小的两片芯片会变成这个样子,那就是系统改造的原因了。
不过,上面的例子里的计算机,运算速度都是指的浮点运算速度,换算成指令数的话,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而且,上述计算机都是30位以上的字长,这一点上比8008强不少。
说完8008,回头看1103,这东西比起已经59年已经国产仿制成功的磁芯存储器,就三个好处:快、小、便宜。
这两个东西在日后的人看来,那性能和容量都是弱到爆炸,可是在1959年,这就是非常强劲。
大货啊,高振东这时候的心情比调到大鱼的钓鱼佬还爽,只恨不能像钓鱼佬一样拿着在城里逛两圈。
前世高振东在网上也常常看到有大神玩儿cpu的diy项目,用74系列逻辑芯片甚至三极管硬搭cpu,没想到现在自己就见到真货了。
简单说就是利用集成电路技术在硅片中制造大量的晶体管和阻容等辅助元件,组成各种各样的逻辑门,更进一步形成各种功能模块,最终得到的就是cpu、内存。
这也是以前cpu厂商在发布新产品时,经常会说晶体管数量的原因,因为晶体管数量代表着制造工艺、功能、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举个例子,1958年8月1日,以老大哥m-3型电子管计算机为原型仿制的103机首次连续运算,速度是30次/秒,后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