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有理、有利、有
节的原则,不去过分地刺激敌人,不主动去轰炸敌人,不出海作战,避免与
美帝接触(只有在美机侵入我领空时才坚决予以还击)。这样做,我们在政
治上就完全处于有理、有利的地位。
军事上可能产生的情况:当敌人发现我空军进入福建地区之后,除了
与我进行空战中交战外,很可能对福建的机场、城市、交通枢纽(尤其鹰厦
铁路)及其余目标实施轰炸。特别是如果我们的进入方式、规模和战斗活动
方法对敌人的刺激太大时,这种可能就尤其大。因为,我们既然押在目前“东
风压倒”的形势下进入福建不会引起世界大战这一宝。那么,美国人和蒋介
石也可能反押我一宝,即蒋介石轰炸我福建地区也不至于引起世界大战。甚
至于美国也可能调动其第七舰队和若干航空母舰,在一定的时间内活动于福
建沿海区域,进行海上和空中巡逻,对我进行威胁,并掩护和接应蒋介石空
军的活动,从而使我东南沿海局部地区的局势紧张起来。这是军事上可能产
生的第一种情况。第二种可能,对我空军进入福建这一行动,敌人的反映不
大,由于避免受到还击(主要是金门、马祖),不对我们进行轰炸,只进行
一般的空中侦察及大、小规模的空战。这种可能性也有,但估计极小。因此,
我们的行动计划必须建立在敌人会轰炸的基础上,准备应付最坏的情况。
在军事学上,“战略”、“战术”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和概念。而在具体的
战争行动中,这两个范畴却是息息相通紧密关联的,无正确的战略原则,再
好的战术也等于零;有了完美尽善的战略意图,而无切实可行的战术设计,
枪炮一响,搞不好也会到处撞墙撞得头破血流,使看似手拿把掐的胜局归于
流产。
但是,恐怕也很少军事行动像1958 年这一回这样将“战略”和“战术”
如此紧密地胶合在一起了。有限的战略目标决定必须采取恰到火候的战术方
案;而战术动作的任何偏差和越轨,也可能导致整体战略构想的翻车。毛泽
东和他的高级将领们长久苫思的就是既要找到一条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还要
把一路上可能出现的障碍、意外及应对措施想清楚,想周全。
四天军事会议,有三天是在煞费苦心地研讨“战术”问题: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