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不晓
得。
确保突然性——8 月23 日第一次炮击金门成败的关键。大战略家毛泽
东苦苦思索、并要求他的将军们必须实现的课题。
※※※※※1993 年9 月8 日,在军事科学院原顾问石一宸的会客厅内,
我与年届八旬的老将军促膝而坐。
老人不无自豪地说:1958 年8 月23 日,前线开炮的命令,是我在云顶
岩上的指挥所向下传达的。
我心底窃喜:太好了,又寻着了一位核心圈子里的人物。
石一宸这个名字,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远不如在军界为高。我以为,这
是因为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一次战斗或战役胜利归功于最高指挥员的缘故。最
高指挥者绝对功不可没,而且永远是第一位的,但公平而论,功勋和胜利同
时也属于最高指挥麾下无数忠勇的将士,特别是那些协助运筹、谋划精深、
不求闻达、甘当无名的帐前幕僚们。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明君贤相骁将智士,七者兼备,战无虞。
读过六年正牌师范、喝过ABC 洋墨水、从1937 年著名的山东黑铁山起
义开始戎马生涯的石一宸,是那种将“骁”与“智”合二而一、集于一身的
军人典型。
从最基层带兵官干起、在第一线冲杀陷阵一级级升迁上去的经历,使
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大秀才”的文化根基又使他养成了勤于动脑善
于总结打一仗就得提高一步有所收益的习惯。长期在高级作战指挥机关给首
长们担任参谋、幕僚长,更使他眼光犀利视角高阔,才智得以淋漓发挥。很
遗憾,当他终于升至大军区副司令职、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区次高长官时,中
国的土地上早已没有了枪声,就像超级球星失去了绿茵场一样,最出色的军
人大概也很难在战场之外证明自己的价值的。
但石一宸不是这样认为,他把自己的价值融入和平时期对未来战争的
预测和思考之中,他废寝忘食孜孜以求钻研战例阐发军事理论的执著与干
劲,在我军高级干部中实属罕见。无论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顾问,还是
退下来,一不打猎,二不钓鱼,三不搓麻将,四不甩老K,五不吃饭馆,六
不游山水,每天除去散步一小时就是手脑并用,不停地读,不停地写,一部
部军事专著、论文、回忆录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