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所里搬迁了。
张逸民老人说:文化大革命中,我同林彪、“四人帮”有什么瓜葛?什
么也没有。我一拥护毛主席、共产党,二不乱搞男女关系,三不贪污受贿,
想想牺牲的战友,心里也就坦然了。那些年,我总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旦解脱,还回鱼雷艇,干艇长,我的身体棒啊,六十岁上艇,我也敢同年
轻小伙赛一赛!
陆其明老人说:张逸民是英模人物,“文革”中,谁都想利用他,这就
使他“偏航”“搁浅”带有某种必然性。那时,我去看他,他很委屈,说:
我认了。我说,你打“洞庭”号的勇气哪去了?以后,不管见到哪一级首长,
我都为他鸣不平,说海上指挥打仗,功劳大要数张逸民。不讲历史唯物主义,
还叫什么共产党人!我这人爱打抱不平,有那么一点当记者的良心公正吧。
张这个人确实可惜了,没有“文革”,本可以为海军作更多贡献。
刘建廷老人说:张逸民,这个人倒楣在出名。人怕出名猪怕壮,文化
革命整个都错了,否则,不是屁事都没得嘛?但我坚信一条,天安门城楼的
第一面五星红旗是毛泽东升起来的,这个变不了吧?鱼雷艇队的历史也是变
不了的。
6
六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故事片《海鹰》,将“八·二四”海
战和175 艇搬上了银幕,王心刚与王晓棠的精彩表演珠联璧合,轰动一时。
从此,我和我的同龄人的脑海之中,英雄的“海鹰”便成了海军的固定形象,
那轻巧威风的鱼雷艇也不知让多少孩子着迷神往,以至于日后当17 岁的我
穿上空军地勤士兵服时,心中依然快快不乐:你为什么就没有福气成为一名
驾驶鱼雷快艇的水兵?童心,是一颗插上了美丽翅膀的理想。
后来,当自我感觉已经成熟的时候,我终于明白,银幕,是用花朵编
织的故事,真实,是蘸着鲜血写就的故事,如果你还没有被海水灌饱肚皮的
思想准备,千万先不要奢望去做什么银幕之外的“海鹰”。
※※※※※
175 是在掉头撤返的瞬间,被敌炮击中的,从艇首打到艇尾,共11 个
洞。左主机当即起火,右主机还能转动。
耳机里传来张逸民的声声呼叫:175,你在哪里,请回答!
艇长徐凤鸣对着送话器报告: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