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或北京这样的城市的大街小巷塞得满满的,然后,用一根
雷管引爆。。当这个星球上最后又只剩下一个亚当和一个夏娃的时候,去讨
论什么世界革命、战争性质或主义、理想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因此,赫鲁晓夫骂毛泽东:好战分子,战争狂人。而毛泽东骂赫鲁晓
夫: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懦夫、胆小鬼。
历史的偏见往往像一面哈哈镜,用并不真实的影像来反映真实。
1958 年夏天,我们看到了与他们各自的“骂名”完全对不上号的毛泽
东和赫鲁晓夫。
——当白宫主人秘密讨论是否应该对中国大陆实施原子袭击时,手中
没有原子弹的毛泽东头脑非常清楚地驾驭着局势,他的作战意图是极有限度
的,他一直在思考着,怎样才能既达目的,又不致使炮战失控,发展成一场
超出中国国力的大战、原子战。
——赫鲁晓夫在美国面前没有一丝一毫的“软蛋”,表现得就像好莱坞
西部片中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的男子汉,用今天读来仍感辛辣、强硬、极富挑
战性、刺激性的语言向艾森豪威尔发出警告。
诚然,毛泽东的战争观更加注重民心士气、精神力量。赫鲁晓夫的战
争观比较看重武器的因素、物质的力量。但并不等于毛泽东就不懂得武器和
物质的重要,或赫鲁晓夫就不知道应在精神上压住敌人。不管他们后来怎样
吵,1958 年夏天,他们两人曾像一架飞机的正副驾驶,配合得相当默契。
这,便是历史的真实。
※※※※※
赫鲁晓夫在中国,五十年代是香饽饽,六十年代是臭狗屎,以至于中
国的国家主席在一夜之间变为阶下囚时,还要被戴上一顶“中国的赫鲁晓夫”
的帽子,才能显示其大逆不道坏透坏透。
迷信核武器的赫鲁晓夫是在不迷信核武器的毛泽东爆炸了第一个核装
置时下的台,并在毛泽东同他的宿敌尼克松紧紧握手时凄凄凉凉地撒手人
寰。历史就是这样一个扑朔迷离的万花筒。
今天,昔日那个统一、强大的帝国——苏联,已不复存在,无人再想
去咀嚼当年毛泽东同赫鲁晓夫极其严肃认真的争执。人们宁愿去回忆一些美
好的事情: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和人口最多的国家睦邻友好,为了共同的理想
相互扶持,“东风压倒西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