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对岸那座形状相似仍在讲话唱歌的喇叭堡体现的是怎样的功勋和
精神?我真地说不清楚,写一大篇文章也说不清楚。但我直觉正是由于它的
存在,这边的这一座“古迹”才更具价值更有意义。我强烈呼吁,对岸将其
关闭已适其时矣,但亦千万不要将其拆除。请留住历史,善哉善哉!)
第十章 “大比武”
国民党一发穿甲弹,钻过了沙袋、土层、石板,在最后一层防护枕木
上打了一个洞。谢天谢地是颗臭弹/毛泽东一向研究关注的是战略大势。而
这一回,他却为前线指挥员思考了具体的战术和打法/大炮是威猛伟力的象
征,伺弄它却是一个女人描眉画唇般的精细活/作为猎手,打树桠桠上的老
鸦窝不稀奇/操作一门火炮需编一个由8 人组成的战炮班。一旦一名或几名
战友伤亡了,咋办
1
问及国民党军炮兵的战术技术水准,参战老人们的看法颇一致:人家
工事搞了好多年,比咱们的要坚固、隐蔽;训练相当不错,炮打得挺准挺刁;
战术意识很强,不同你硬拼,滑头得很。
1987 年,我第一次登上小嶝岛。某连伙房窗根下,地面上有个锅盖大
小的水泥补丁,歪歪斜斜镌刻了一行小字:此处落弹一发,未炸。
58。8。25
伙房前边是一个突兀而起的小山包,视野完全被遮断。当年,这发炮
弹就是越过山尖尖擦着山坡高吊过来的。
感谢那位修补弹坑的战士,他的“画蛇添足”使小嶝岛多了一处很有
纪念意义的“名胜古迹”。
站于斯,我想,狗日的打得真准,发射这发炮弹的炮手可不是个“善
碴子”。
胡德安老人说:那会儿,我们的报纸老拿国民党军的“胡子兵”当笑
料,其实,三四十岁的“胡子兵”拼刺刀可能不行了,打炮却是老油条,一
出手蛮准蛮准的。
我们的炮工事顶盖,先铺枕木,再压石板,然后填夯几米厚的土,再
垒上一层沙袋,应该说,相当坚固了。有一回,国民党军一发穿甲弹,斜穿
过来,高速旋转的扭劲真他妈大哟,硬是钻过了沙袋、土层、石板,在最后
一层防护枕木上打了一个洞,但没穿透,弹头毗牙裂嘴露出半尺来长,卡在
那儿。当时仗打得正是较劲儿的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