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固然
重要,但思想、意志、品格同样是飞行员素质的重要构成,取得战果,往往
就是人的一种综合力量在刹那间集中爆发。
我的第二个问题:杜凤瑞横槊将张乃军挑于马下,又带伤策鞭穷追,
再斩一将着实惊心动魄,过瘾过瘾。但这一架人死不见尸、机毁不见骸,是
凭据什么为它出具了“死亡通知书”?
福州空战史专家杨国华老人笑道:你这道考题当年我们这班参谋人员
就已经应试过了。
杜凤瑞打掉张乃军,板上钉钉。是否还打掉一架,当时也有争议。认
定“击落”的主要根据是:平潭我高炮观察所看到一架敌机向海面坠落;平
潭许多渔民也看到了这一情景,而且有具体描述;敌地指与空中数架飞机联
络不上,一直在呼叫;空战后,台湾命马祖派船前往平潭西北10 至20 公里
处在5-10 海里范围内搜索救护,在该区域附近活动之美舰也参与了这一活
动,等等。那时聂凤智对战果统计的要求很严,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他是不
会点头认可的。所以,在统计中给杜凤瑞再添一功。认定工作相当慎重。
我的第三个问题:杜凤瑞死于驾驶舱内或外,事关战场人道问题。我
方现在说法,是遵循宣传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呢,还是为了在民众对美蒋的一
腔怒火上浇油?许多老人说,你应该去问罗维道,他当时是福州空军副政委,
杜凤瑞的后事,是他一手操办的,他回答这个问题最权威了。于是,我耗时
三日查询,终于将一个长途电话打到了江西罗维道的家中。罗老先生年事已
高,听力不好,我们的交谈便不得不请第三者“插足”了——我提出问题,
由罗老的公务员接听记录;小公务员向罗老转告;罗老明白了,拿过电话再
向我叙述。如此三番五次,采访麻烦而有趣。
那一天,我正好在龙田机场,亲眼看到了空战。先看到我们的飞机打
掉一架敌机。后来,我们一架也被打到,飞行员跳了出来,伞一下子张开了。
以后才知道我们这个飞行员叫杜凤瑞,当时不晓得是谁。机场动了起来,准
备派人去救护。我们的伞降到1000 多米高度,很快就要落地了,敌人一架
飞机突然从云中钻出来,他要逃回台湾去,看到了空中我们跳伞的飞行员,
顺势扫了一排机枪。听说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