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之爆发平民起义,吐蕃王朝从此分崩离析。
会昌二年距今,也已十七年了。
唐老道:“我便将我所知的西域诸国动向告诉了付兄弟。一晃眼,安史年间镇守此地的仆固怀恩将军逝去多年,他嫁去回鹘和亲的女儿们也早已离世。如今我朝圣人英明,颇有太宗之风,而吐蕃与回鹘都衰落了这么多年,若再不奋起,别说再败我朝,单是不被族人自相残杀,吞并放逐都难了。”
如今,正唐王朝第十八位皇帝李忱在位。
——李忱,初名李怡,初封光王。生母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侍妾郑氏,李锜谋反失败,郑氏入宫当郭太后的侍儿,后被唐宪宗李纯临幸,生下李忱,是为穆宗的十三弟,敬、文、武宗的皇叔。
李忱幼年便知韬光养晦之道,在宫中常被人认作愚钝,惟有唐穆宗曾抚着他的背说:此为我家英物。长大后,李忱愈发韬晦,公众场合从不开口说话,而文宗,武宗都看不起这个皇叔,常戏称为“光叔”。尤其是一身豪气的武宗,对他更是无礼。
民间传言,武宗为保皇位,曾想杀死光王李忱,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茅厕中。宦官仇公武有心搭救,假意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李忱由此沦落民间,于新吴县百丈禅寺出家为僧,受百丈禅寺齐安禅师诸多照料。三年后,会昌六年三月,武宗弥留,未立太子,宦官马元贽等拥三十七岁的光王李怡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后继位为有唐以来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
大中元年,刚刚继位的李忱颁下一道圣旨,敕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可说是印证了曾出家为僧的传言。
李忱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击败吐蕃,收复河湟,人谓小太宗。算至今,已在位十三年。
飞声微笑:“他倒是关心国事。”
“小付什么都关心哩!”唐老也跟着笑哈哈,“他还问我在榆林住了这许多年,有没有听说过云墟城出过和青尊地位相对的,特别的尊长,我问他什么叫相对,什么叫特别,他挠头好一会儿,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飞声面色不动,心头却蓦地窜过付云中曾问过他的一句,你可知,云墟上下,哪怕地底,可有一处,唤作“地元宫”之类的名字。
唐老还在爽朗地笑着,飞声已缓缓起身。
直立,躬身,毕恭毕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