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大旱不干,确实如此,可久雨不漫……这又是如何为之呢?”
田单没有立刻应声,而是看向了公子成蟜。
这人谁啊?
公子成蟜略带一丝敬意地道:
“此为孔子六世孙,孔斌子也。”
田单闻言,肃然起敬:
“原来是孔斌子当面,单不识之,过也。”
田单敬佩的不仅是孔斌的学识,还有孔斌在魏国为相期间做过不少实事。
稷下先生多是理论派。
而孔斌不仅是理论派,更是实干派。
在这个没有网络的年代,由于传递信息多靠一双眼睛一张嘴,经常会出现名传天下而当面不识的情况。
“公言重了。”孔斌还礼,再次请教道:“还请公为斌解惑。”
孔斌在魏国当相邦的时候,居魏都大梁。
大梁的护城河是汴河,人工开挖。
由于河道挖的宽又深,所以汴河水流量巨多,不次于一般河流。
孔斌记得,汴河储水量大,在干旱的时候不会干涸。
但在雨水多的时候,涨水很猛。
有一次下了三天三夜大暴雨,河水全都漫了上来,差点流进大梁城。
汴河一条人工河都如此。
那系水、淄河这两条天然河在雨水多的时候就更应该漫上来才对。
诸子之一的孔斌子相问,田单倍感骄傲,开口详细解释道:
“我国修建临淄城的时候,先察看了地势。
“然后根据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在修建城池时周密设计安排了排水道口。
“这些排水道口能够及时排泄自然降水、城内生活废水,多余的水会全都流向山林。”
孔斌颔首:
“原来如此。”
田单见孔斌反应平平淡淡,还以为其不相信。
不想让孔斌觉得自己的夸浮的老将轻咳一声,沉声说道:
“临淄有外城、宫城。
“两城共设有三大排水渠道,四处排水道口。
“一排水渠道在宫城西北部宫殿区中心,全长三百余四丈,宽九丈四尺,深一丈二尺。
“二排水渠道,位于外城西北部,全长一千二百一十七丈,宽十三丈,深一丈二尺。
“三排水渠道,位于外城东北部,长约三百四十七丈,向东注入淄河。
“排水道口建在墙基宽十七丈四的城墙下,呈东西向。
“东西长十八丈七,南北宽三丈五,深一丈二尺。
“用天然巨型青石砌垒而成,分为进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