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大拜而下,旋即在众人的注视中,缓缓坐下。
随即,李世民,李承乾,群臣也相继坐回来。
等着房玄龄作尚书省报告。
“陛下,太子殿下,诸公……。”
“贞观十六年以来,我尚书省在陛下英明的领导,太子殿下的关注下,国泰民安,江山社稷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朝廷诸公勠力同心,取得辉煌成绩。”
“具体如下……。”
“贞观十六年,税赋总收入达五千万贯,比去年的三千万税赋收入,增加六成之多,是我大唐自立国以来,税赋收入的最高历史……。”
房玄龄在上报告,李承乾他们在翻看具体的报告内容,与之对照。
今年税赋高达五千万贯。
这个数字,不管对谁来说,都是极为高兴振奋的。
尤其是李世民,对此大感欣喜。
他今年干仗不说,灭了薛延陀,并且还做出多项改革。
可以说,朝廷的支出消耗,在这次高税赋收入下,都增补上了。
更别说,他自己内库的财富,不说富可敌国,但也是天文之数。
李承乾倒是很清楚,税赋的增加,不是国内土地面积增加,也不是税赋提高导致的。
是对吐蕃的一系列封锁,所带来的增长。
在这方面,朝廷不算是占据大头,但也是通过对外商税的征收,在国家税赋层面的总收入,实现大幅度的增长。
当然,国库税收增加了,那么国内对外贸易的商户,自然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不说家家户户都吃肉,但少数豪门大户却吃的满嘴流油。
李承乾不太在意,民间吃到多少吐蕃的国财。
他的目的,不单单是封锁吐蕃,榨取吐蕃的国财。
而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潜移默化的将对外商税,形成固定的制度来。
对外征收商税的制度有了,往后在国内的商税,征收进行相应的提高,阻力就要小的多。
民间税赋是占据当前的大头,但他是想减轻百姓的负担,最终大头还是要转移在商税上。
但要想税收承担国库的大头,必然要使得经济贸易繁华,物品丰富,多种多样才能实现。
房玄龄继续报告:
“颁布生育国策,激励人口增长,鼓励百姓生育,初见成效……。”
“长安试点教育,顺利推行,在长安范围内,做到幼有所学……。”
“府兵改制,初步推行,顺利完成改制第一步,预计明年将新增数千万亩良田良地。”
“薛延陀不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