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回朔方的路上,王忠嗣总会时不时想起李长安那番“安禄山一定在准备造反”的话。
尽管王忠嗣觉得李长安可能只是因看不惯安禄山为人所以才给他扣罪名,可耐不住李长安天天都在王忠嗣耳边这么说啊,李长安说的多了,王忠嗣难免心里会产生一丝怀疑。
回到灵州之后,王忠嗣就抱着“查一查也没什么关系”的心思暗中派了探子去打探安禄山的信息。
没曾想一来二去还真让王忠嗣查出了不太对劲的地方。
于是他又派了大批暗探去范阳仔细打探……
王忠嗣仔细看了许久手中的这份情报,这才放下情报,眉毛拧成一团。
他让人查探了范阳城中的消息,其他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唯一有一点,安禄山在范阳城中的威名极高,高到了许多范阳军中只知有安禄山,不知有天子的地步。
王忠嗣在灵武城的威望也极高,可正因如此,王忠嗣才更加能体会到其中的刻意之处。
还有其他诸多疑点,比如范阳节度使设立的目的本就是为了防范契丹,可安禄山和契丹人关系却十分不错,还在契丹之中有“光明神”的名头。
再比如范阳新开了两处铁矿,名义上是为了备战,可这两年只见铁矿入兵器出,却没有发生过几场大规模战事。没有大型战争,兵器损耗就不会太多,那安禄山为何要一直生产兵器?
可王忠嗣也仅仅只是怀疑,单凭安禄山威望高、与契丹人关系好、兵器锻造多这三点还没办法确认安禄山到底是什么心思。
大唐兵备混乱不是一日两日了,也唯有王忠嗣在他手下的军队中采取兵器记名法,才能确保每一件兵器都能追溯来源。其余大唐将领并不采取兵器记名法,所以经常丢失兵器,需要补充新兵器,只依照这个没有办法叛乱安禄山到底有没有存反心。
王忠嗣叹了口气,觉得颇为棘手。
造反这是株连九族的大罪,没有真凭实据他也不能就因为他的怀疑就上书朝廷告发安禄山。
可这个证据应当怎么找呢?
王忠嗣犯了愁,他这辈子还没见过造反的例子,也不知晓怎么才能算得上造反,更不知道有谋逆之心的人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难道只能再往后拖几年,等到安禄山的马脚彻底藏不住了,自己寻到确切证据再向朝廷告发他不成?那时候岂不是为时已晚?
守护大唐是王忠嗣的毕生所愿,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对大唐不利。
王忠嗣一向平和的脸上掠过一丝少见的坚决,他抬头沉声道:“安禄山前些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