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约有280株稻苗和340株大麦小麦。
野兔惨遭打击后,田地安全系数显著提高,几乎不用担心稚嫩的秧苗被兔子啃食,若非如此,他绝不敢把幼苗移栽到田中。
至于鸟类的骚扰,其实并不像书中鲁滨逊所遇到的那样严重。
陈舟猜测这可能是因为种地的位置不同,就像鲁滨逊也没有被兔子大面积毁坏庄稼一样。
山上山下,是两种动物的活动区域,产生的问题自然也不相同。
……
上午查看田地中庄稼状态时,陈舟觉得稻谷再过三五天就可以收割了。
算算时间,稻谷和大麦小麦都是1月10日播种的,到现在已有四个月。
17世纪的稻谷品种不够优质,成熟较晚,产量也低。
浇水除草,悉心照料这么久,熬到收获日,他颇感不易。
麦子的生长速度本来就比稻谷慢,期间还受到了雨季的影响,至今都未开,陈舟估计可能要等到六月以后或者更晚才能割麦子。
……
未雨绸缪。
收获在即,陈舟打算先放下砌外墙、搬运物资、清剿兔子等事宜,先把稻谷的脱壳机和舂米机弄出来。
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研究过现代稻谷脱壳机的结构,虽未过多接触过稻谷,陈舟却也知道该怎样设计并制造一台原始的脱壳机。
《天工开物》中曾有关于碾米土砻的记载,其原理是通过重力,使上下砻齿摩擦,将稻谷的外壳剥离。
土砻的整体设计较为先进,像一个上下相连的多层磨盘,磨盘上刻有符合稻粒大小的长条状凹槽。
在顶端入料口倾倒入稻谷后,使用人力、畜力或是风力水力转动磨盘,让稻粒进入凹槽中间,在砻齿的不断摩擦下蜕壳,最后就能完成“瘦身”,顺着凹槽滑出磨盘,落入出料口。
蜕壳后的产物经过风吹筛去稻壳,剩下的便是稻粒了。
不过到稻粒这一步,对稻谷的加工步骤还不算完成,因为稻粒表面还存有一层米皮,需要用水碓舂臼后才能食用。
几个加工机器中,最复杂的就是碾米土砻。
它外层需要用到一个拢住稻谷的筒子,内部有三层磨盘,还有木质挡板,以及转动磨盘的结构,箍住出料口的大圆盘……
全部算下来,材料倒没有什么稀罕的,多是木头、黏土、石头一类,对制造者的木工技艺要求却比较高。
最近一段时间,除了闲着没事用木头凿刻了一个半成品拱形承重梁外,陈舟基本没干过什么木工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