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入耳中。她听到非常熟悉的女孩子声音,仿佛是何澄,正在发问:“
柳生,你觉得回归前后的粤港合作模式有什么差别呢?
”
她忍不住偏过头去看,那女孩子背对她坐,桌上放一个小小的录音设备。再听她补充的问题,说话时头脑微微晃动的样子,确是她熟悉的何澄。
程一清自然不打扰。她也是首次见到好友工作的样子,如此专业,跟平日里时而嘻哈时而深沉不同。坐她对面那里男人,看起来是那种常来往陆港两地的港商,侃侃而谈——
“
我们都知道,粤港两地是前店后厂模式。但其实九七年之前,这种格局的形成,完全是私人合作为主,缺乏政府指导和支持,所以显得有些松散,也没有那种很整体的、很大的
——”他两只手在半空中比划展示,却突然卡壳,说不出词来。
何澄适时道:“
你是指,缺乏整体的、战略性的合作计划?
”
对方笑着点头,又跟何澄说起当时他人生路不熟,刚到广东的事。“
当时中国变化太大,太快了,我们都说一定要抢占先机。但也有人担心,改革开放会不会持续?万一走回头路怎么算?
”
“
后来怎样下定决心?
”
对方大笑:“
抛银仔!英女王像向上!我就咬咬牙,决定一搏!当晚就收拾行李,准备过罗湖桥
。”
程一清闲来无事偷听故事,只觉得何澄的采访颇有技巧,仿佛跟朋友聊天一样,将这人的创业史一步步问来。以往,程一清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但自从创办双程记后,对世间事物都有了好奇。她听得这人说,回归后,粤港两地交流更具制度性,由政府和民间双重推动。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制定经济转型策略,将低端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到珠三角,另一方面,珠三角的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面临升级。“
现在,广东希望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前店后厂’模式能够转型,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去转变,跟特区政府有过不少交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