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进行了极其周密的部署,分兵多处,试图形成此起彼伏的呼应之势。
然而,清廷也深知,其他都是障眼法,唯有李定国这一路深入湖湘,带着郑、李联军,才是重中之重。
当即就派了秦王孙可望、水师提督施琅、平西王吴三桂、五省督师洪承畴、四川总督李国英等一批人,率大军五十万,前往围剿李定国。
没错……
前来打仗的,都是降清的汉人将领!
为什么没有八旗主力呢?
因为他们太害怕了,李定国当年在湖湘之地,屡次大捷,一路吊打八旗军,造成的浓厚心理阴影至今无法摆脱。
大明自万历年间之后,从未有过如此抗清大捷。
顺治帝当年也是吓得魂飞魄散,连夜准备割让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送给李定国。
由此可见,鞑清割地赔款的这一套操作,自建国初期起,就已经很熟练了。
八旗军们:不敢上!打不动!告辞!
那么,当年的形势如此大好,李晋王到最后为何会转战滇南,一败涂地呢?
这全都得归功于一个人。
他就是李晋王从前的义兄,后来的叛徒,如今清廷大军的主帅,秦王孙可望。
孙可望当年嫉妒李定国的战功,多番暗害不成,反被李定国打得落花流水,最后悲愤之下干脆就降了清,并且尽数出卖了李定国的军中人员安排和战略部署。
清军喜从天降,当场就给了他梦寐以求的高官厚禄。
这一回,孙可望凭借着自己对李定国军队的熟悉,大大“扬眉吐气”了一番,当上了主帅。
而清军的副元帅,自然就是郑成功从前的手下第一大将、后来叛明降清的施琅了。
孙、施二人对郑成功和李定国,可谓是恨之入骨,却又极尽蔑视。
恨之入骨,是觉得自己也不差,凭什么这两个人在本位面能一呼百应,召集群雄,组成义师,甚至还能登上天幕,受到诸天万朝的夸赞,凭什么不是自己。
天幕观众若是知道他们的想法,必然要大呼“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极尽蔑视,是觉得郑、李这种偏师弱旅注定要覆灭,居然还负隅顽抗,胆敢抵抗我大清兵锋,当真是愚蠢至极!
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已经跪下来当奴隶了,精神上却在鄙夷为数不多的几个还在站着的人。
此番面对数十倍的大军围攻,李定国进行了十分巧妙的兵法安排,一路佯装退败,奔袭百里。
将他们引到了一处兵法上的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