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三耳提面命到时候照着做就行,务必要坚守住城池。
结果万万没想到,有人居然连抄答案都不会抄!
除了张世杰一路军队完成了任务,守住临安之外,其他三路要么忘了锦囊,要么甚至来不及拆就直接溃败,丢了城池不说,反而让张世杰在临安陷入了孤立无援、大军围城的险境。
刘裕不得已,只能及时引兵回援。
一路厮杀,又将那些沦丧的土地重新收复回来,已经打到了江西隆兴府。
很不幸,就在此刻,长沙、吉州、信州等多地眼看局势不妙,纷纷倒戈降元,和蒙元大军一起夹攻刘裕,后方赣水的运输命脉立刻沦陷,军粮被尽数劫掠。
面对这种无兵、无粮、无武器和地理优势,敌军还是己方几十倍的情况,最后的悲剧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刘裕本来觉得,自己的战败是因为后方不稳,缺一个刘穆之坐镇的缘故,但现在看来……
这宋廷政权内部就有问题啊!
各地军队卸甲投降的速度也太快了,毫无奋战之心,立场说变就变。
就是因为长期重文轻武,压制武人,他们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不愿为这个已然腐朽的证券死战。
要知道,就连桓玄那种横征暴敛、人人得而诛之的暴君,穷途末路时,尚且还有许多荆州上游世代受桓氏大恩的百姓和子弟兵,愿意誓死追随呢。
大宋三百年的王朝,最后却少有军人愿意为之死节,甚至有一大半是亡于从前的「自己人」之手,实在太过可笑。
刘裕若有所思:“如此说来,为了改变这种蔑视武人的风气,只有重新建国这一条路可选了。”
重打天下,就意味着格局的重新洗牌,所有的一切都必将焕然一新。
岳飞问他:“陛下,到底是让赵昺认亲,记入刘氏宗庙,还是重找一个你的后人?”
刘裕觉得都可以。
反正也只是个吉祥物,赵昺小皇帝虽然懵懵懂懂,什么都不明白,但他很听老师陆秀夫的话,所以也算符合要求。
“那就赵昺……不对,刘昺吧。”
谈完了大方向,下面就是交流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譬如,什么时候打出「刘宋」帝国的旗号最合适,原有的宋廷百官该如何筛选后纳为己用,义军势力又该如何团结在「刘宋」的旗帜下,等等。
宋末三杰当中,文天祥已经站在了他们这边,陆秀夫和张世杰的态度还需要再确认一下。
刘穆之也加入了讨论,在几个时辰后,将整个一套建国的行动方案都敲定下来。
刘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