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摆在陈蒨面前的其实只有两条道路。
一是打完侯景就称帝,利用自己平叛的威名,加明夷军无与伦比的战力,和自己麾下的名将,生死豪赌,先联合北齐,再趁乱取西魏,夺下关中地区进行粮草补给。
然后将较为稠密的关中人口流动迁徙到江南各地,进行开荒务农。
二是广积粮,缓称王,回去专心搞几年民生建设,再过几年待江南国富兵强,宇文泰也该薨了,主打一个趁他病要他命,介时再图谋北上。
历史上,陈霸先打算走第一种,结果没走通,现在陈蒨选的是第二种。
原因无他,如今根本不是称帝的良机。
陈蒨听辛弃疾给他讲后世之事的时候,直接倒吸一口凉气,老天鹅啊,他叔父究竟是吃了多少花生米,才会赶在这个节骨眼上强行称帝。
南边岭南未附,西边王琳作乱,上游军阀盘踞,华皎、杜龛、张彪、徐嗣徽、萧勃,个个与本方实力相当,而且手握重兵不服管教,是实打实的“令不出建康千里。”
区区千里之国也能称为帝王吗,君士坦丁堡堡主还差不多。
从理智上来说,陈蒨可以理解他叔父年老垂垂,余下的年华所剩无几,所以急着登基,开创一个新王朝。
然而从感情上来说,陈蒨很想刀他。
陈霸先自己是爽了,过足称帝的瘾,做了区区一年零八个月的皇帝,结果整个国家和后继之君被他坑得凄惨无比。
大批的梁朝故吏、江南士人因为不服陈霸先,不肯归顺陈朝,纷纷流窜入北方,这对于国家发展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更不用说那些为了平定内部动乱而消耗的国力,所流失的疆土。
等于说,陈朝从开国就是先天不足、罹患绝症的,后来再怎么抢救都只能是给它续命,完全失去了一统天下的资本。
陈霸先怎么就不能有点大局观呢,这开国之君是非当不可吗。
高欢、宇文泰都位极人臣,人家也没急着登基,而是等待水到渠成,时机成熟将机遇留给后人。二人死后好些年,高洋、宇文觉才正式完成了禅代流程,正式建国。
功成不必在我,这是一种坦荡磊落的胸襟。很不幸,陈霸先并没有。
这世上有的开国之君,给继承人留下了充实的仓廪,满满的国库,大把的精兵强将,可靠的托孤大臣,比如刘裕。
还有的开国之君,给继承人留下了四面楚歌的反叛者,还有一地烂摊子,比如陈霸先。
当然,这事还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起梁武帝的作死程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