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算下来的话,一个月少说也有十五万两银子。
一年就有将近一百八十万的银子!
要知道大明朝可是有两京十三省,就算其他地方没有漕运、穷苦了些,少了一些商税。
但平均算下来,一年一个省份收取个一百万两银子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
也就是说,光是收取商税,大明每年最少能多收一千五百万两的银子!
这还是按照最低数额算的,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么点。
而且全部都是现银!
当崇祯得知这个消息时,惊讶得半天都合不拢嘴。
他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
但紧接着,朱慈烺又给了他一个重磅炸弹!
那就是这还不包括盐税、茶税、矿税、市舶税、通过税和营业税等等其他商税。
如果把这些商税全部加起来的话,朝廷每年最少能收取两千五百万两白银到三千万两白银之间。
可在听完这些话之后,崇祯非但没有多高兴,整个人反而更加抑郁了。
为什么不是他自己想出这个办法呢?
偏偏是这个逆子想出来的?
这岂不是更加证明了这个逆子比他更适合当皇帝吗?真是扎心啊!
不过换一种角度来说。
他这次背锅也算是背得值了!
忙完了商税的事情之后,接下来的几天里朱慈烺也没闲着,他亲赴山东各地,查看当地的受灾状况。
随后,他又派人从周边富庶之地买来了一批粮食,用以赈济受灾的百姓,解其燃眉之急。
不仅如此,鉴于山东当地灾情的严重性,朱慈烺毅然决定山东本年的商税暂且不予上缴国库,而是全部投入到赈灾事务之中。
这个消息一经宣布,当地的百姓欢呼雀跃,对崇祯的这一善举赞不绝口,纷纷称赞崇祯圣明仁爱。
没办法,毕竟现在崇祯是皇帝,所以这道圣旨是以崇祯的名义颁布的。
崇祯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自然也表示赞同,毕竟他可没忘记大明内帑现在还躺着一亿多两白银,也不缺这点银子。
用这点银子换来山东百姓的爱戴,他自然是愿意的。
除此之外,朱慈烺还专程前往水泊梁山,对李青山等一干人等进行了妥善的安置。
就连张安生也安排了一个七品文官。
目的便是确保在自己离开之后,水泊梁山能够维持稳定的秩序,不致再生事端。
毕竟水泊梁山刚刚安定下来,若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新的动乱,真要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