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是“三饷”中的剿饷,是对穷苦百姓们加税,从他们仅剩的救命钱粮中强征出来的。
如此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反而加剧了明朝的恶疾。
起义军不管被消灭多少,也一定会在这一点就燃的干柴中掀起燎原之势。
就算李自成、张献忠都被剿灭,被逼到死路的百姓中也一定会出现王自成、刘自成、赵自成重新带来百姓们起来反抗。
这便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滚滚洪流。
1638年八月,皇太极以十四弟多尔衮为为主将,绕道从密云东面的墙子岭和青山口突破长城要塞,直下济南掠夺人畜四十六万。
卢象升临危受命抗敌,但因与杨嗣昌、高起潜等主和派政见不合,在诸多方面受到掣肘,军费、兵力皆严重不足。
卢象升名义上总督下援军,实际却只有五千兵马可用,且粮草供应被切断,只能靠民间百姓自发捐助。
最终卢象升不敌,失去所有希望的他不肯突围苟活。
跃马冲入清军阵中,左胸先中一箭,拔箭挥刀再战,后腰又中一箭,仍奋战不止,最终身中四矢三刃,壮烈殉国。
可就是这样明知以弱势兵力对敌必然会死,也仍然为国奋战到死的忠义大将,崇祯却听信杨嗣昌对卢象升用兵无能的诬告,拒绝对其抚恤。
直到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卢象升才得到迟来的理应属于他的谥号,“忠烈”。
清军大掠撤军后,孙传庭和洪承畴被调往辽东。
国内的起义军再次得到喘息和发展机会。
1639年,张献忠反叛明朝再度起兵造反,但被明将左良玉击败,被迫转战至四川。
蛰伏山中的李自成也卷土重来,经湖北进入河南,军队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并喊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也就是起义军口中传唱的“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当然这种不纳粮的口号也只是在这种特殊时代下才能暂时做到,李自成是通过没收明政府和贵族官僚的财物、钱粮来维持军队和政权的运转。
真正进行统治的时候该纳粮还是得纳粮。
起义军在此均田免赋的方针下迅速重燃其席卷之势。
向着四川杀来的张献忠,让六十六岁的秦良玉再次横枪跃马征战沙场。
罗汝才率兵攻打夔州,秦良玉率军前往,罗汝才不战而走,秦良玉追至马家寨,大破罗汝才,斩首六百级,并率军追击。
先后在留马垭、谭家坪北山、仙寺岭大破敌兵,斩杀首领东山虎,惠登相、王光恩投降,夺取罗汝才帅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