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多户,将近3000饶大屯,而姥爷一家十二口也只能算是屯里的户,因为一般情况有老人在,是没有分家这一法的,以至于各家都是人口大户!
老两口膝下总共三个儿女,除去大女儿郑琴外,还有两个儿子。
如今儿子俩都有了两儿一女,仿佛继承了他们老爹似的,孩子数都一样。
王卫国一行众人经过两个多时的跋涉,这才赶在太阳炽烈之前,到了姥爷家里。
刚到地方,自来熟的王箐就将屋里的人给叫了出来,但是此时家里只有姥姥和六个半大孩子。
众人自是一通寒暄,尤其是姥姥看见多年不见的王卫国时,不禁红了眼眶。
随后的聊王卫国中才得知,姥爷、舅舅与舅妈她们都出去忙着烧高炉去的,得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才能回来!
饭桌上,几个男人坐一桌,热络的交谈着,王卫国在交谈中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因为在前身的记忆当中,在他从军前,村里就已经开始农村合作社了几年了。
因为生产资料、工具的贫乏,国家实行了农村合作社制度。
这样就能使村里牛和马,还有锄具之类的让村里人共同使用,从而让那些大多数没有生产工具的人有工具用,最后收获所得再按公分计算,按劳分配。
“姥爷,你们这去炼铁也是算给集体干活,算工分的么?”
“那肯定的啊!不拿工分估计就没啥人去了!”
“我看你们都回来吃饭,还以为是免费帮忙来着!”
“那不能够!我们屯都算好的了,我听有别的屯忙着炼铁,秋收都没姑上!好多庄稼都烂地里了!好歹我们是收完了才开始的!”
“那按你的法,还是从村里干部那里出的事儿,没搞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啊!”
“谁不是呢,本来今年就干旱,还闹了这么一出,估计这个冬难过了!”
听见一旁的二舅这样感慨,王卫国心思一转,出了自己知道的将要发生的事情!
“姥爷,我怎么听人村里要搞那什么公社食堂啊?是往后各家各户的粮交到一块儿,然后安排人做饭,饭点儿了就去食堂吃,还管饱来着呢!”
听到这话,姥爷的面色凝重了起来,仿佛抓住了王卫国话里的重点,但又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只是一旁有点儿憨憨的三竟是乐了:
“那还不好啊?岂不是往后都能吃饱饭了?”
“你这是从哪儿听的?你确定吗?”
王忠林这个姐夫没有看自家憨憨的舅子,而是对王卫国出的这个消息的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