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两样自己以前没吃过的肉菜尝尝人家咋做的,吃完回来后第二就复制了一遍人家的做法。
赵山知道他这事后直:“香满楼算啥,爹你要想做饭,找我啊!”
那乡君的没毛病,他除了会做点生意,还会唱歌和做饭啊。
做的好不好不知道,但点子绝对新。
为了丰富赵老爹的菜谱,赵山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将自己前世吃过的大众溜炒列了个菜谱,将大体的制作流程写了下来。
赵娇娘现在认的字也很多了,完全可以从旁指导赵来福。
因着他爹厨艺的突飞猛进,最近家里所有人都胖了一圈。
赵娇娘刘氏刘氏这些原本的易胖体质就不了,就连赵山现在肚子里都油水满满,对满大街的酒楼包子铺完全无福
赵山沿着码头那条街走了一圈,先到布庄买了三十斤棉花和五匹细棉布。
他家现在不缺棉被棉服,完全没有必要买这么多。
只不过刚来时缺衣少穿的日子给他留下了浓厚的心理阴影,让他看到买棉布棉花的就想买点。
此外再过七个多月他的侄子就要降生了,现在就买点棉布准备着,以后给孩子当尿戒子。
下一站他又进了一家银铺,挑选了三根银簪子。
这么久以来,他还是第一次给家里三个女人买簪子。
庄户人家的女人盘头发基本都是一根木头,极少有人往头发上别银簪的。
这东西贵重,都是传家宝般的存在,咋可能戴在头上,万一不心丢了那得多糟心。
赵山早就想给几个女人添置点首饰了,哪怕不戴出门,家里无人时自己戴着也开心。
在售货哥的引导下,给刘氏的是粗些像凤凰样式的,给大嫂和娇娘的则是普通宽度,尾部雕成兰花样的。
这三样首饰总共花了他二十两银子!
赵山心里估摸了一下,除了十两是成本,另外十两都是手工费。
不过看这做工如此精巧,那凤获的栩栩如生的,这点手工费也值了!
银铺掌柜的看他一次出手二十两,大手一挥又送了他两幅银耳钉,算是添头。
赵山看这耳钉的样式,觉得配她二姐刚刚好。
出了银铺,赵山又往前走了一段,酒楼、皮货孝绸缎庄、印染庄……唉?他竟在拐角处发现了一家新店:洋货行!
这洋货行他真是第一次见,原来这地方也有对外沟通的渠道。
赵山从来没去过密水以外的地方,对整个大景朝的人文地理完全不懂,只道听途了解个大概。
带着一点新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