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缓解(cr),5年生存率达到50%-70%,也就是说有50%-70%的患者可以达到长期生存,即可被认为治愈,可以返回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但患者比较不幸,她在用药后病情缓解的不明显,很快便发展为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
这下医生们都有些束手无策了,目前来说,最主流的方案就是化疗,一些西方国家目前正在开发免疫治疗,比如抗体药物偶连物、双特异性抗体治疗,但还都是研发阶段,都还没到临床实验这一步。
“年纪不大,倒是挺可惜的。”鲍院士叹了口气。
下午的时候,高风也见到了这位患者,病人女,34岁,有气无力的躺在床上,表情淡漠。
“阿云,专家们都来看你呢。”患者的妈妈摸了摸她的脑袋,“你有什么跟专家们再说说。”
冉曼云这会儿不想说话,但又不想让母亲难过,便强打起了点精神。
“我还行。”她说。
冉曼云对自己的情况很了解,她已经决定放弃治疗了。一个发小也是在美国搞血液肿瘤的,她把自己的情况给人家说了说,对方详细询问后表示目前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手段。
国内没有好办法,国外也没有好办法,那她只能躺着等死了。
高风是来打酱油的,鲍院士带他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在众人面前刷刷脸,以后大概率用得上。
“一会儿我带你去跟老高、老马打个招呼,以后你往前再进一步用得上。”
高风很恭敬的跟几位专家泰斗打了招呼。
“你就是高风啊。”高院士打量了他一眼,“我知道你,最年轻的长江学者。”
“老鲍收了个好学生啊。”马院士略显羡慕道,“你发的那些文章我看到了,真是后生可畏啊!”
他说的是最近自然上发表的那个肺癌系列,目前最后一篇已经审稿通过了,只差发表了。
这个在国内国外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只是因为通讯作者是鲍院士,大家心理上还算能接受。
不过知情人都知道怎么回事,这个高风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众人看高风的眼神都比较火热,这年头看病好已经不行了,要有科研思维才能出头。
科研和临床有时候并不矛盾,一个经验老道的临床医生和一个搞科研比较在行的医生哪个更好一些?
这还真不好说,但从长远来看,能搞科研的医生明显更胜一筹。
医学的发展更离不开这样的人,经验老到的医生肯定也不可或缺,绝大部分患者需要的就是这种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