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繁殖,经过多代选育,使这些优良性状稳定遗传。例如,培育出的新型麦品种,不仅产量比普通品种提高了三成以上,而且对常见的麦锈病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在种植方法上,推广了间作套种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对光照、土壤肥力的需求,将多种作物进行合理搭配种植。比如,在玉米地里间种大豆,玉米植株高大,能够为大豆提供一定的遮荫,而大豆的根瘤菌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玉米的生长。这种间作套种方式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和空间,提高隶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同时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对灌溉技术进行了改进。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推广使用水车进行灌溉。水车通过水流的动力带动转轮,将水提升到高处,然后通过水槽输送到田间。为了提高灌溉的精准性,还发明了一种简易的滴灌装置。利用竹筒或陶管,在管身上钻出孔,将其埋在农作物根部附近,水从孔中缓慢滴出,直接滋润作物根部,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浪费,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些创新的种植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农业病虫害一直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大秦积极探索新的防治方法,以保障农业生产。
在生物防治方面,发现并利用了许多有益生物来控制害虫。例如,观察到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便有意识地收集七星瓢虫,在蚜虫爆发的农田中释放,有效地控制了蚜虫的数量。同时,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等害虫。通过人工饲养赤眼蜂,在害虫产卵期将其释放到田间,赤眼蜂会将卵产在害虫卵内,从而抑制害虫的繁殖。这种生物防治方法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避免了害虫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
在物理防治方面,采用了多种方法。制作了大量的防虫网,在蔬菜种植区和果园周围设置防虫网,阻止害虫进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害。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诱虫灯。在夜间,诱虫灯发出的光亮会吸引害虫,使害虫扑向灯光,然后通过灯下的水盆或电击装置将害虫捕杀。此外,还采用了人工摘除害虫卵块和病叶的方法,及时清除病虫害的源头,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在化学防治方面,虽然当时的化学药剂相对简单,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人员从植物中提取一些具有杀虫杀菌作用的成分,制成然农药。例如,从烟草中提取烟碱,制成烟碱水剂,用于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同时,对传统的石灰、硫磺等物质进行加工处理,制成石硫合剂,用于防治果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