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话来吧。这让外廷的文官们看见了,不得笑话我内廷无人啊。等回到司礼监,我让淳儿把事情给你交代一遍,然后你再把账本上的数字背一背。”
“就这样。你手里的事情往后缓一缓,没事儿的。”王安收起那张写着简笔记的纸张,然后从奏疏堆上摸下一本已然经了皇帝之手的奏疏。
决定只能由皇帝来做,在皇帝不在情况下,即便是近侍太监也是无权对外臣的提奏置以肯否的。王安他们留在南书房,只是为那些已经由皇帝授过权的奏疏做一个分类与收尾。弄完了之后,再让人抱到内直房去,走分发流程。因为现在的皇帝不是嘉靖爷那样的谜语人,做出的批示都很清晰明了,他们只需要按着意思扩写转录,所以收尾的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
不过王安还没开始,便听见刘若愚在旁边说道:“关于人手的事情,奴婢有个想法。”
“说。”王安把奏疏搁到一边,又抽出一张空白的纸。
“奴婢以为,查账收银的大事,当然得由司礼监统抓统管。不过一些基础的调查,却可以从别的衙门抽调人手来做。”刘若愚说道。
“你想从别的衙门调人?”王安挑眉问。
“是。”刘若愚肯定道。
“哪个?”明代宦官群体的规模虽然庞大,但绝大多数都是没文化、不识字的基本劳动力。虽然每个衙门都有受过教育的宦官,但那都是零星分布的太监或者少监。很少能像司礼监这样,一把抓下去几乎全是文化人。
“内官监”刘若愚刚准备解释自己的想法,就被王安给打断了。
“昏招!内官监下辖的人员数以万计,本就是这次清裁的重点对象。让内官监的人协助你清查冗员,岂不是自己查自己。”王安放下笔,一个字也没写。
顾名思义,内官监就是管理内官的衙门。明初,内官监是内廷系统中最机要的衙门,它不仅直接掌握一众工造机构,还掌管宦官的选拔与考核。拿外廷衙门来作比,内官监就相当于是吏部与工部的集合。大明历史上最著名的宦官,三保太监郑和,就是内官监太监。
但后来因为祖龙废相,内阁制度确立,原本只负责主管皇帝文书、印玺及宫内礼仪稽查的司礼监,获得了参与枢机要务的职能,而只负责内官事宜的内官监便逐渐衰落了。到后来,司礼监甚至侵夺了内官监选考宦官的职能,只给内官监保留名义上的“通掌内官名籍”之职能。这就使得内官监彻底沦为了内廷的工部。“内官”二字也变得名不副实。
刘若愚没有立刻缩回去,而是道:“请老祖宗听我解释。”刘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