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武清侯李家的“损失”
“上疏,上什么疏?”朱纯臣连着问:“这张铨在疏上写了什么?跟粮价下降有关系吗?还是说,他攀咬谁了。”
朱家贞摇头说道:“张铨在奏疏中恳求圣上明发上谕,令天津饷部将支援辽东粮饷直接送去盖州营口。”
“什么!”朱纯臣一激动,直接把手里的银筷子都撂了。筷子碰到酒杯,带着杯中的残酒倾倒在桌面。朱家贞赶忙用自己的袖子去擦,这才避免酒水从桌面上滑落,污染朱纯臣的衣襟。“他怎么敢!”
尽管五军都督府基本已经脱离了军事指挥体系,只剩了掌管军籍,以及会同兵部推选将领之职能,但朱纯臣好歹也在左军都督府上挂了几十年的职,对左府下辖的辽东都指挥使司的基本地理情况还是了解的。
朱纯臣很清楚,如果饷部按照张铨的请求,直接把粮饷送去盖州营口,那么兵备衙门就可以走大辽河、浑河、太子河等河道,通过河运,直接将粮食送去辽、沈,乃至抚顺。而不必先从旅顺、金州等地穿山走水,把粮食送去海州、盖州,再图后运。
如此一来,虽然朝廷这边的起运成本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但辽东地方的整体运粮成本势必会极大的降低。而运粮成本的降低又将会导致市面上的粮价下挫,如此一来,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就再也没必要高价从走陆路的商队那里购买粮食了。
如果说兵备衙门压低粮食的收购价,导致国公府的利润下降,是在剜国公府的肉。那么改变货运的地点,就是在锯国公府的大腿了。整个国公府庞大的仆人群体,和朱纯臣自己的奢侈生活还指着这些生意呢。怎么能仗还没打完,商路就提前断了呢。
“皇上批答了吗?”朱纯臣赶忙问道。
朱家贞又摇头。“通政使司那里找到的奏疏上没有批答的内容。但去派去查事情的小子打听到,就在这封奏疏进宫的当天,宫里就让通政使司派人去天津,传饷部侍郎李长庚进京面圣了。”这种信息虽然不是秘密,但也不会到处宣扬,必须主动打听才能知道。
“李长庚到北京了吗?到了的话,就派人跟他接触一下。要是还没到,就派人去户部蹲守。”朱纯臣觉得,皇帝没有直接批红应允而是召饷臣进京面圣,显然是对情况不甚了解。只要能影响李长庚就能影响皇帝。
可是,朱家贞却再次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李长庚都已经回去了,前天下午来的,昨天中午走的。”
“啊?”朱纯臣骇然一怔,随即猛拍大腿。“李长庚已经走了?”
朱家贞苦笑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