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
京师北城,灵椿坊,顺天府署。
签押房里,府尹沈光祚正一脸愁眉地坐在大案后面,默默地看着他那封被皇帝用朱批明确驳斥的奏疏。驳文不长,就一句:卿且安心操持本府诸事,勿为国务忧劳。
沈光祚从这句话里读出了两个信息,第一个自然就是让他别管太宽,做好自己的事情。第二个则是,在皇帝陛下的规划里,开办日月银行不是一城一池的事情,而是“国务”。
又看了一会儿,沈光祚叹出一口气,他决定给暂署户部印务侍郎王纪去一封信,请他和自己联名上疏,再劝一劝皇帝。今上让宦官在全国搞什么“金钱融通”,实在很难不让沈光祚联想到先帝搞的“开矿征税”。
沈光祚打开抽屉,从里边儿拿出两张空白的稿纸。一提笔,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头。说起来,王纪和沈光祚几乎没有任何交集,沈光祚进京之后,也没有去过户部拜码头,连寒暄都找不到理由,又怎么说服人家跟自己一起上疏呢。
最后,沈光祚决定不寒暄,就去一封公文,把自己的理解与担忧告诉王纪。这时候,可怜的顺天府尹还不知道,他的倡议还没发出,其实就已经胎死腹中了。
沈光祚在稿纸落墨。有那本被退回的奏疏作为思路的铺垫,他很快就写了两段百余言。
笃,笃,笃。签押房的门被人敲响了。
“进来。”敲门的声音并未影响沈光祚。他只在砚台里补了些墨水便又继续挥毫了。来人又是顺天府推官谭世讲。“下官见过沈赞府。”
沈光祚问道:“是案子有新的进展了,还是锦衣卫又来人了?”
经过初步的走访调查,基本可以确定,发现尸体的那对老夫妇与本案无直接关联。
那户人家里确实有一个壮劳力,但这个壮劳力根本就不在北京。前年,戎政尚书黄克瓒主持京营增兵,这个壮劳力为了朝廷开出的丰厚饷银,就放弃了佃田务农的营生,成了在册的京营募兵。熊廷弼离京的时候,他又被兵部选为了经略标营兵,让熊廷弼带着北上跟建奴玩命去了。
衙役们在那家里找到的大部分碎银也是那个壮劳力从辽东寄回来的饷银。这笔每半年一汇的银子,足以让这二老一幼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但谁会嫌银子多呢,家里有空房,有人愿意租空房,他们也就租了。
这些事情查清之后,沈光祚并没有立刻放他们离开,而是继续把他们留在顺天府。这倒不是因为沈光祚还指望从他们的身上榨出些什么有用的信息,而是因为他们一旦离开了顺天府,锦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