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接过绿豆糕的那一刻,在场的宦官们都莫名地松了一口气。
王安用另一只手揉了揉小黄门的脑袋。“去玩儿吧。”
“嗯。”小黄门捧着绿豆糕欢天喜地地离开了。他不打算吃独食,他要把这个来之不易的珍贵糕点分享给同寝的朋友们。
王安侧头看向曹化淳,发现他正盯着那盘糕点。“你也要啊?”王安拿起一块绿豆糕递给曹化淳。
曹化淳脑子一抽,竟然摆手拒绝。“您老用吧,灶房里还有多的,等会儿我自个儿拿就是。”
“哼。”不知是气的,还是乐的,总之王安笑了。他随手拿起一卷书,在曹化淳的脑袋上砸了一下。“说事儿!”
曹化淳被敲得缩了一下,他憨然一笑,说道:“儿子先给干爹报一个小喜。”
“什么喜?”王安放下书,拿过一张空白的稿纸,曹化淳立刻就帮他取下垂挂在架子上的毛笔并在砚台里滚动蘸墨了。
“经厂印制的第一批商品书已经卖了七成了,扣除物料、工时折银以及分润,到手入库的利润一共是三百五十七两四钱银子。”回话的同时,曹化淳也将蘸了墨的毛笔递给王安。
王安提笔写下第一道简报草稿。“这么快就卖掉七成了?”虽说第一批试售的书籍不过千余册,但从成品书离开皇城流入市场到现在也不过才几天。
“供不应求。”曹化淳说道:“这批书都投放在明时坊和黄华坊的书斋,那里的聚了许多待榜的举子。好些书一上市就被人给买走了。”
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年头,虽然商品流动跨江过海,但大多数书籍基本只在最初的出版地小范围的流传,甚至还是手抄形式的,只有圣人的经典或者极少数的名书能被出版印刷,大范围流通。因此,读书人走南闯北,其中一大动因就是阅览、收集各式地方书籍。每到科考,京师的书商、纸商就会像贡院附近的客栈、租屋那样迎来一波生意上的大高峰。有钱的举子会直接购买成书,而稍微穷困一点的,就只能买纸借书来抄,用自己的人力来摊低知识载体的价格。
朱常洛认为,司礼监经厂作为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最专业的印刷厂,在日常的基本工作之外,没日没夜地印什么佛经、道典,再免费送给寺院、道观纯属浪费资源,还不如印点儿市场上的畅销书籍卖钱。现在卖北京,日后卖全国,再后出口海外,既能增加知识的流通速度,并成规模地向海外传播大明文化,还能作为一个小小的开源点,补贴宫廷开销。于是,他便以皇帝的名义,向司礼监下达了印书出售书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