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的战斗力,但也相应地增加了维持其内部稳定的压力。
想要避免不断增加的内部压力把自己压爆。必然会不断地向外发起进攻,以期获得额外的资源来维持其稳态。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必然在适合战争的季节发动战争,绝不会因熊廷弼的留任便裹足不前。
在金国方面,这是战或死的问题,而不是努尔哈赤个人有没有雄才大略的问题。他已经被自己的选择裹挟了,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相应的,在明朝方面,想要消灭这个集团,最好的方式不是在其锋芒正盛的时候,贸然发起类似于萨尔浒战役那样的大决战。而是先憋死他,再一脚把它踹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具体来讲,就是集村并寨,收缩防线,在敌军发起小规模劫掠的时候派出精锐动态防御,在敌军发起大规模攻击的时候固守坚城,在敌军不攻击的时候,主动骚扰并破坏其生产能力。
只要能使得这个集团的综合收益,远远小于其劫掠成本和自然消耗的总和,那么这个集团就会自行崩溃,或改变其样态。到那时,就可以发动决定性的反攻,犁庭扫穴了。
因为血淋淋的野战实力差距和历史事实就摆在那里,所以朱常洛对熊廷弼能不能在努尔哈赤必然发起的春夏攻势中守住沈阳、辽阳,一点儿底也没有。
如果能守住自然最好不过,但就算辽沈失守,全辽沦陷,大势亦有回转的余地。
具体的政策,就是两个以防守为核心,以消耗骚扰为辅助的三方布置。
第一个三方布置,基于天启年间熊廷弼自己提出三方布置。朱常洛也将之称之为小三方布置。
小三方布置以广宁为核心,并以天津及登莱为支援。天启年间,二次经辽的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复辽,而朱常洛计划中的三方布置则是暂时放弃复辽,以固守广宁为要务。简言之,朱常洛认为广宁必须失守,而辽东则可以不要。
广宁以南是山海关,以西是左翼蒙古,只要广宁还在,努尔哈赤就没办法进一步南下。只要将明军收缩于广宁,并暂时搁置复辽的计划,便可以减少明军防线的宽度以及补给路线的长度。
目前,开原、铁岭失陷,沈阳以北已经没有了合格的支撑点。从沈阳西北到辽阳东北的二百里弧形防线处处漏风,想要填满这条弧形的防线,必须要有总计十万以上的守城兵坚守各城各堡,再由数万精骑做机动力量,才能避免类似于崇祯年间,黄台吉突入燕山山脉大肆劫掠华北平原的情况发生。否则,辽东地区就只是大明流血槽和金国的回血包。
相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