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进内书堂,便是要以他为教训,让太子和诸皇子了得天下艰难之事。”长孙无忌认真拱手。
“对!”李承乾点点头,道:“他这人还是有点聪明的,朕之前让他选择的时候,他若是坚持要将萧后送到扬州和炀帝合葬,那么不得已之下,朕便只能送他去和炀帝一起合葬了。”
长孙无忌拱手赞同道:“若他依旧还眷恋前隋,那么他便也没有留在这世上的必要了。”
“朕也不知道做的是对是错。”李承乾叹息一声,说道:“他若是将萧皇后送到扬州和杨广合葬,固然会让人想起他是杨广亲孙的身份,但一样会让人意识到,前隋已经灭了三十多年了,而大唐也已经传了三代了。”
“前隋灭亡多年,真正的百姓和世家,实际上没有多少眷恋,更别说二王三恪之后,前隋的正统在天下已经没了。”长孙无忌抬手,看向李承乾道:“但是陛下,还有吴王在,弘农杨氏还在蠢动,不就是因为有吴王在吗?”
二王三恪,简单来说,是新朝为了宣告正统,宣告自己是正统继承先朝的法统,而对先朝后裔进行封赏的制度。
前朝天命已尽,新朝承继天命。
统领四方。
譬如大唐,高祖皇帝在武德元年,封隋恭帝杨侑为酅国公,允许其使用隋朝正朔、车旗服色;同时封北周宇文氏后裔为介国公,形成“二王后”。
先帝太宗皇帝,在贞观年间,以杨行基为杨侑嗣子,封酅国公,封宇文超为介国公,同时封北魏后裔为韩国公,形成三恪,前朝俱成过往。
虽然杨政道是杨广在世的唯一血脉,但杨行基才是法统上的前隋继承人。
当然,法统这种东西,登基之后强行改立便是。
后者也有可能杨行基以及他的后裔,才是弘农杨氏真正的目标。
但是,在天下臣民眼中,前隋已经亡了。
只是李恪终究是杨广的外孙,让很多前隋的人心汇聚到了他的身上,支持他争位,就等于前隋变相复活。
不过在贞观一朝,李恪从来没有真正的成为储君人选。
但一切在先帝病逝之后,发生了变化。
李承乾登基,李泰和李治被废,李恪就成了实际上的宗室最长。
若说宗室之中,李承乾现在最警惕谁,无疑是李恪。
李恪起名为恪,本身虽然是其母杨妃希望他能恪守本分和先帝希望他不要有非分之想的意思,但一个恪字,加上他本身就是隋唐两代血脉,难免会成为二王三恪的象征。
一旦李承乾意外出事,那么本身就是先帝在世宗室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