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的看待大明朝的问题。
当然也可能不是他们不想,而是长久以来的稳定政治,让他们有了一种“守旧”的思维惯性。
以为照着前人的经验抄作业,就可以把大明朝的问题给解决掉。
可是前人的经验如果真的好使,那么这世上也就不会有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了。
所以前人的经验就算是被史书传说的再美好,也不过是特定时间的特定做法,根本不可能成为“万世法”。
因此今人要想做出成绩,就必须有一定的开拓思维,不能因循守旧,当然也不能贪功冒进。
毕竟从历史上教训来看,那些曾经想要通过积极改革而改变现状的皇帝或大臣们,他们除了极少数可以幸运的得到预想的结果之外。
绝大多数的改革之人,不管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被寄予厚望的一时名臣,下场都是极其惨烈的。
可见,改革在古代政治的语境里面,显然不是一个好词,不管是对皇帝而言,还是对力主改革的大臣而言,都可能是他们身败名裂的开始。
所以,自王安石之后,这几百年的时光里,除了高拱和张居正搞了一次类似改革的新政之外。
其余的皇帝或大臣,他们都没一个人敢踏出改革的这一步。
而之所以会如此的原因,除了他们担心失败的后果以外,在朱载坖看来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改革缺少“宏大叙事”提供的政治理论。
要知道政治理论并不是空口白牙的口号,也不是几篇看似正确的文章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政治理论的建立,也是要根据现实情况,以及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而逐渐完善和确定一种政治思想。
因此这次的朱载坖留着严嵩,徐阶等内阁成员和六部尚书们聊闲天的目的,就是想试一试他能不能通过这样的谈话聊天,和这些政治精英们达成一种共识。
让他们也在潜意识里认为朱载坖的提议和想法是一种正确而又富有希望的新政治思路。
如果他们有了这样的想法和意识之后,那么接下来,朱载坖就会以为大明修新路的契机,让这些具有决策和执行之权的朝廷大员们,依靠着这次机会,发展出新的政治思维。
从未再将这种新的政治思维,慢慢的朝着一种可以依靠和思考的政治理论上去靠。
只要这种政治理论成立,并变成了朝野上下都认可的一种新政治思维,那么再利用这种政治思维打破一些原来碰都不能碰的“祖制”或其他约定俗成的规矩,就容易的多了。
否则只靠着朱载坖超前的想法和手中看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