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着急的直接走海运。
毕竟有心人都清楚,这个辽东书院的含金量恐怕要比太学都高。
不对,太学早就世风日下,不再是大汉朝的最高学府了。
所以即便太学尚在,坐拥东观、辟雍、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藏书的辽东书院也会是天下第一学府。更何况如今还有蔡邕、郑玄等大儒在内讲学。
在这种情况之下,像弓嘉这种渔阳豪强子还真的交不起“择校费”。
即便魏哲将书院名额再放大一倍,弓嘉能进入的机会都十分渺茫。
就这么说罢,由于辽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书院俨然成了不少人眼中的避世圣地,毕竟在此不仅仅能躲避战乱,还有书山学海可以供他们潜心研读,这对某些文人来说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故此不止是求学的士子,想要投身书院当个教书先生的文人也有不少。
冀州、幽州各家更是拿书院当家族延续的后手,不少都将家中次子送来了。
短短一个月时间,魏哲几乎就凑齐了书院的教育经费。
不对,准确来说辽东四郡的教育经费都快凑齐了。
于是魏哲索性仿照当下私学体系在辽东屯田之中推行。
书馆、乡塾、县学,层层递进,俱供应学子食宿。
当然,亦是层层筛选,择其中可造之才入书院深造。
毕竟现在书院之中有的可不止是四书五经,更有不少真实的档案卷宗。
在这种情况下,凡是用心读书的学子基本上下限都不会太低。
由于魏哲选址时将书院安置在辽水河畔、东山脚下的坞堡之中。
于是一来二去,幽州乃至于冀州等地,便习惯以“东山书院”称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