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童贯却笑了,只是笑意并不真心,反而是带点惋惜的冷笑:“说是海宁诸将听说杭州已到千钧一发之际,再不救必被方腊所乘,故而不顾安危,不计强弱寡众。
渡运河、上塘河、破釜沉舟而进,示敌以必死,无一还心。清河堰决死一战,破敌十万,斩俘迫降其半!杀方腊部将无算,方腊本人仅以身免,远遁浙西!”
“嘶——”刘延庆、王禀、杨惟忠齐声倒抽凉气。
破釜沉舟,好小众的说辞,自从大宋朝立国以来,见过这种事情么?
“那……最后却不知是何人之功,莫非那赵子称竟能……”刘延庆在诸将中资历最老,忍不住问出了这个问题。
童贯也是神色复杂:“战报上说,是主客军各自为战,协力配合。不过,倒是令郎和你麾下的韩五,两人并力率先立下陷阵之功,于激战之际凿穿方腊中军大阵。随后那韩五又斩杀方腊中军护军、斩断方腊大旗。赵子称与两浙路制置使、廉访使皆如此说,还联署了姓名。”
赵子称的捷报上,还是把大部分战术性功劳让了出去的。赵子称深知自己作为宗室,如果把所有军功细节如实上报,会有多遭皇帝和其他皇子们的忌惮。
一个姓赵的,怎么可以那么能打?
领先时代半步是先驱,领先时代两步那就成先烈了。
不到靖康之耻,赵子称是不能在皇帝叔父面前暴露自己全部军事潜力的。
他宁可拿着军功去置换其他方面的功绩、赏赐。甚至干脆只是用于收买武将们的感激和暗中效忠。
所以在赵子称这份捷报上,他淡化了自己的运筹之功,把谋略策划考量都隐去不写。而实打实杀敌立功的可见功勋,也算是一碗水端平了。
陷阵之功说成是刘光世、韩世忠、林冲三人并立,也没什么错,大家也确实都陷阵了。
韩世忠独享斩将、夺旗,已经够风光了。如果全给他,以他卑微的出身,骤然“虚不受补”,肯定也扛不住,太遭人嫉恨。
两浙路文官都这么上报,童贯当然也不可能再调整战功分配,他最多给自己头上加一点“运筹之功”,其他可操作空间几乎没有了。
王禀、杨惟忠也不由暗暗惋惜:“早知道方腊原来如此不堪一击,十万乌合之众都顶不住一万官军,咱也不用集结够五万人才南下,就该早点南下的!”
刘延庆倒是没什么可惜,立功的韩五毕竟也是他的属下,而自己亲儿子刘光世能立功,跟他自己立功也没差了。刘延庆内心反而对赵子称愈发感激,因为他知道肯定是赵子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