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楼同人之赦你无罪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122 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就算是贾赦知道自己的闺女长歪了, 怕也只会说一句歪得好。他本就不把当世的规矩放在心中, 前世见的多是野蛮女友, 觉得女子就是要放下那有的没有温恭良俭才对。不过现在别说他不知道, 就是同在京中的李家也不知道就是了。

李家不同于将军府, 这是人家第一次接到太上皇的赐婚旨意, 都有些不知所措也难免。在厚厚赏赐了为来使后, 一家人都聚集到了李老太太的房里,即要说说这天大的荣耀,也得知道这六礼已经过半却才到来的赐婚旨意, 是原来太上皇就要给自家的,还是因为要与皇帝打擂台才下的。听说那位亲家可是几次让皇帝骂出养心殿的。

要不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可怜的贾赦只有一次让皇帝骂了一句“滚”, 就已经传得全京城都知道了。

张大太太做为出嫁女,又是这门亲事儿的保人, 自然要回娘家祝贺。可是听着家里人不着边际的猜测, 连她也觉得娘家人有点小题大作了——不过是一道旨意罢了, 看人家贾家, 已经三道旨意也没见这么诚惶诚恐。于是她对着自己的母亲打趣道:“母亲这回的孙子媳妇可是找着了。”

李大太太虽然亲自相看过迎春, 对着那个看起来平和安静的孩子没有恶感, 也主持了六礼中的三礼,可是现在一道赐婚旨意下来,她还是有些接受不能。这要是给自己儿子下的旨意有多好。

不觉对现在打趣婆婆的小姑子有点埋怨之心:自己家这些年在京中, 与小姑子走动频繁, 就是小姑子每次回家,自己也是待若上宾。可是这样的人家却没有说给自己的儿子,反而便宜了老二家。却不想想,要是当初张大太太给她儿子说亲,她是不是能答应,说不定那时她得恨上小姑子:自己千好万好的儿子,读书上进一表人才,怎么能与武将人家的姑娘相配?何况还只是记名的嫡女又不是真正的嫡长女,自己的儿媳妇可是要做宗妇的。所以这人呀,总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就算是平日看着多大方得体的贵妇也不例外。

李母听了女儿的打趣,也顾不上大儿媳的心思,只说道:“当日你说起他们家,我还有些不放心,毕竟文武殊途。再说听起来她那个父亲原来也不大成样子,只有个空爵位,不过上朝几日罢了。那孩子又只是记在嫡母名下,不是正经的嫡女。没想到今天有这么大的体面。”

李大太太这才想起当日小姑子说亲时,婆母有些微词,还是自己相看后加了些好话才算定下这门亲事。于是也就把自己刚才的埋怨放下了:就算当日小姑子真把人说给自己的儿子,怕是自己也不大乐意,还得担了与小姑子翻脸的风险。所以她相看后才多多地说了人家姑娘的好话,促成了这门婚事。跟着老太太问道:“就是这话。听说他们家里,已经定亲的三个孩子都是太上皇亲自赐婚?”

张大太太笑道:“要说我们这个姑爷,也是想一出是一出的人。也亏得他有这么大的脸面。谁能想到他因要去九省巡检,着实放心不下家里,把几桩事儿拿出来寻思。谁知就让他发现那两个孩子的婚事都得了太上皇赐婚,就是闺女没有。非得说自己闺女受了委屈,这不到太上皇那里撒泼打滚地讨来了这道旨意。”人家家里是真重视这个闺女,你们可别错打了主意。

就冲人家能在三礼过后还讨来太上皇赐婚的旨意,李家上下已经对还没过门的迎春重视了几分。听了张大太太的话,知道这位媳妇是家里面真心疼爱的,更是都打点起精神要与人处好关系——就算你是学成文武艺,也得卖与帝王家,书香世家也得听命于皇权不是。现成与皇家关系如此紧密的亲戚,不走动等着让别人捷足先登不成。

本来李大太太的亲儿媳妇还觉得这没过门的堂弟媳妇有些张扬得过了,可一听是人家父亲自己想出来的主意,马上熄了与人争高下的心思:就算自己家里算是疼女孩的,也不过是用度上偏些,可人家家里做的是长远打算。这又不是自己的亲妯娌,何必争一时的长短?还是好好相处才对自家相公最好。相公好了,自己也能好上几分。争高下的事儿,还是让二房的大儿媳妇自己愁去吧。

放下李家各人心思不提,朝堂上很快有了新的话题,掩下太上皇再次为贾家孩子赐婚之事。

皇帝终于“查清”了春狩做乱之事,并且快刀斩乱麻地下了一系列旨意:

原忠平亲王被部下挟裹作乱,当初见自己不能再掌控部下,为防小人打着自己的名头继续为乱,已经自刎明志。皇帝痛惜自己的二哥识人不明,更恨小人。本着人死为大,忠平王爷以亲王之礼下葬,准三品以上官员入府祭拜。忠平王爷无有嫡子,着庶长子降等袭国公,其余诸子封侯爵。就算是有人心里腹诽,这降等降得太狠些,也知道这还算是皇帝从轻处置了。要是没有在明宫坐着的太上皇,这忠平一脉能否存世都是未知。所以朝上一片颂圣之声。

对忠平能捏着鼻子从轻发落,还给了个识人不清的名声,对于那些“挟裹”忠平亲王作乱之人,皇帝可就没有那么客气:凡作乱之人,先行抄家,再着有司从快从重审查,看是否还有未露出来协同作乱的同党。

本来不该出现在朝堂的贾赦此时却出列奏道:“启奏圣上,对于做乱之人自当严惩,不过臣以为这同党追查一事还当慎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