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八大庄、八大堂、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四大坊。
他吃没吃全不知道,但是只要吃过一家,也能给您道出一堆故事。
过去的燕京,热闹的地儿没多少,一提到繁华的地都跟吃在一起。
西单一带、西四那片儿鸿宾楼、蜀省饭店;
王府井附近的东来顺、翠华楼,还有东四白魁老号,前门晋阳饭庄、都一处;
东单崇文门便宜坊、地安门马凯餐厅、等等。
说实话,去这些有名的餐馆吃饭的常都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钱人。
一般普通平民百姓很少光顾。
像“何氏家常菜”这样,价格亲民口味不输大酒楼,服务更好,在整个燕京那是独一份,你想这买卖能不好吗?
这“下馆子”还有江湖。
为什么叫“下馆子”不叫上馆子?
燕京人到什么地方,一般要说上什么地方。
比如到公园玩,要说上公园玩。
到单位,会说上单位。
但燕京人到饭馆吃饭,往往要说下馆子,却不说上馆子。
据说曾经极少数跑江湖做生意,或是极少数离家苦行的人,为了凑合填饱肚子,才在自带干粮外选择饭馆。
如此看来,饭馆专为社会边缘人士提供有偿服务,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于是就有了“下馆子”的说法。
因此老燕京认就把到外边吃饭,叫下馆子。
“馆”指饭馆。
其实老燕京吃饭的地方,不都叫饭馆。
老燕京人则更喜欢生活化更浓一些:“走,搓一顿去”。
这都属于“小菜一碟儿”的最基础。
吃饭的地方,也有等级。
最低级的叫饭摊儿。
支块案子当桌子,摆条板凳,就在旁边起火做饭,现吃现做,现做现卖。
有的连案子都没有,买了站着吃、拿走吃,随您便。
很多燕京小吃,就是这样起家,这么出名的。
再好点的地方叫饭铺。
饭铺有门脸儿,但地方不大,没有过道,进门就是桌子凳子,有的连前后厨都不分,烟熏火燎都看得见。
对主顾的照应也简单实在,一般都是家里人担着,当家的掌勺,自家人伺候。
再好点的就叫饭馆了。
饭馆地方大,分前后厨,有专人照应。饭馆的装修和摆设,也比饭铺高个档次,起码窗明几净,桌椅讲究,茶酒具备,饭菜样齐全。
但一般的饭馆只是厅堂,没有单间。
也有的饭馆专门经营特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