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的日子里,官兵们露宿街头,蚊虫叮咬,露水湿透了衣被,都绝不动用堆放在身边的木料、篷布、油毡等救灾物资。
有的群众心疼地说:“你们哪怕搭个大棚,挡挡露水也好啊。”
这期间,李抗战部还参加了地震棚救火等战斗,更主要是搭建地震棚的任务十分艰巨。
由于战士们都没有干过这样的活,大家在干中学、学中练,并虚心学习基建工程兵的经验和做法,在坍塌的废墟中建起了一排排防震棚,犹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给地震灾区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些战士正在为供销社职工盖简易棚,竖了一根大圆木当房柱,埋好后发现高出一截,旁边的群众建议锯掉。
副营长李抗战却说:“现在是盖临时住房,保留住这根木料,将来会有更大用处。”他们硬是把埋好的木头拔出来,重新挖坑再埋。
在乔头抗震救灾的日子里,来自京城卫戍区的官兵们夜以继日,使尽了浑身解数,但仍觉得有许多失误与遗憾。
这年月救灾设备落后,工具奇缺。
面对一片废墟、声声呼救,救援的战士们只能用手……手磨烂了、却依旧不停……
即使是这样,依旧有许许多多遗憾的事情发生。
救灾的第一天下午,蒋建国所部奋力救出了一个7岁的小女孩,名叫杨春兰。
当时被压在水泥板下动弹不得,眼泪已经哭干的她,头脑还很清晰,把自己的经历向蒋建国他们一一诉说。
到了下午3点多,蒋建国他们把她扒了出来,发现她身上完好无损,大家都很欣喜,给她喂了点食物和水。
蒋建国带着几个战士用担架迅即把她送到附近的急救站,又接着返回救人。
天快黑时,蒋建国想起了那名小姑娘,有些放心不下,又去急救站看望。
医务人员难过地告知他们,这个叫杨春兰的小姑娘已经死了。
这让蒋建国等人追悔莫及。
大概是因为在废墟中待得太久导致小姑娘严重虚脱,加上医务人员看到她没有硬伤忽略了,去抢救伤势更重的伤员,未对她采取输液等措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打这以后,蒋建国无数次地想起这个小姑娘,内心特别自责。
他觉得都是自己的错,要是当时派一个战士守着她,或者跟医务人员交代得再具体些,也许悲剧不会发生。
这件事后,蒋建国与连里的同志们化悲痛为力量,在救灾期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连里战士高沛年龄还不到18岁,他跟很多年轻的新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