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儒,怎么就不能像孟子那样呢?
孟子见大魏王,大魏王要跟他谈利,孟子直接怼,要谈就谈义。
现在秦昭襄王问你荀子,儒生能够带来什么好处,你荀子为啥就不能跟孟子一样直接怼。
结果荀子说了一大堆,仿佛要让儒生当小绵羊,实在没法跟孟子的浩然正气相比。
不得不说,产生这样的误解,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儒生没有把荀子的思想吃透。
荀子是想让整个国家的法治和人治结合起来,让社会高效稳定的运转,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后世的儒生们没有吃透荀子的意思不要紧,后世的帝王们可是看出了其中的杀招,并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外儒内法,这的确是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结构的灵丹妙药。
后世帝王们的内心,几乎都是赤裸裸的法家,连他也不例外。
但帝王表现出来的向外界宣扬的,则全是鼓励老百姓当顺民的思想。
汉宣帝就曾经评价统治的奥妙就是王霸杂治,所谓王道就是儒家的那一套,所谓霸道就是法家的那一套。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很多时候,两者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虽然一直在说儒家是孔孟之道,但真正代表中华两千年统治主流思想的是荀子的思想。
时至今日,再看荀子的思想,就必须从一个正确的角度来解读了。
荀子其实只想通过人治和法治的结合,达到一种和谐高效的运行之道,而不是控制别人的帝王之术。
事实也证明,荀子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光有法治没有人治是行不通的。
法家是最讨厌人治的,因为强人政治太有局限性。
强人在的时候,国家当然富强。
但强人一旦倒下,国家就会立刻衰败下去。
比如赵武灵王、燕昭王这样的雄主,他们一旦离世,国家就会迅速衰败。
只有建立法制,才能保障国家的整个系统有条不紊的运行。
那样即使出现一个平庸的君主,国家也会持续不断的强大。
秦国之所以一直强大,就是因为坚守法治而不用人治。
韩非子的这套理论非常有道理,但也是有漏洞的。
平庸的君主不破坏法制的话,国家当然可以一直强大。
但如果出现了倒行逆施之辈,比如秦二世直接破坏了法治,那么国家就只能灭亡了。
不得不说,老师就是老师,荀子比学生看到了更深刻的一面。
荀子说当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