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的核心意义,就是在于增加君主的合法性和百姓对君主的认可度,
给儒生一点权,儒生就是合格的官员。
你把权利收回来,儒生就会遵从礼的框架,安分守己的当百姓。
而且儒生不但自己安分守己,还会带动其他人安分守己。
不管儒生自己混的有多惨,维护礼的原则和他们的人生价值是不冲突的。
秦昭襄王对于这番话完全不感兴趣,其实背后隐藏的逻辑深刻。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其中的厉害,比如说朝廷向一个村子征税。
如果百姓都认可这个朝廷的合法性,那么只需派一个官员过来,就能把税都给取走,很简单的一件事。
甚至连官员都不用派,直接贴一张告示,老百姓就会主动的到指定地点去交税。
可如果是山大王来收税,老百姓不认可他的合法性。
那交税的意愿就很低了,就得加派一定的武装力量才能够达到目的。
法家的特色就是不在乎你心里怎么想的,只靠刑和赏,敢不听话就收拾你。
如此这般,为了保证执行力,你就得加派一些人手。
导致收税的成本增加,只能加大税收,老百姓的反抗意愿就会更加的强烈,伱还得加更多的人手。
从而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那原本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给搞复杂了。
这样下去,一个朝廷即使主观上不想实施暴政,那也非暴政不可了。
而儒家就是要帮助君主建立这种从上到下的认可,也就是所谓的王道。
这种认可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可以大大减低行政成本和管理成本,显著提高办事效率。
礼的观念由小及大,由家到国,由父母到君主。
彻底建立起来后,很多事根本不用去威慑、利诱和恐吓。
所以荀子要表达的意思是,秦国以法治国的大逻辑是没错的。
简化一些威逼利诱的环节,增加王道的认可度,可以爆发出更强的力量。
所以,荀子认为秦国还是提高空间的,那就是把儒和法结合起来,这个思想到了后世就被提炼成为外儒内法。
内法保证朝廷高效靠谱的运行,毕竟该做的事还是一定要做的。
但外儒提高认可度,建立合法性,就能大大的减低内耗。
但荀子的这番苦心,秦昭襄王并不理解,后世的儒生们也不理解,他们把荀子的安分守己理解成怂了。
每当儒生读到荀子的这段历史,青筋暴突,拍案而起,感觉都快憋寻死了。
同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