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游行又不是没有见过?
但如果是各个领域的大能,还有学生百姓都爆发呢?
常凯申深深地呼出一口气,这会儿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那么生气了。
一时间,有一些感慨。
包国维。
这个家伙,竟然到了这个地步?
常凯申喝了一口桌上的绿茶,让自己渐渐平静下来,随后想到了什么。
朝着陈训恩问道。
“这个包国维,如今几岁了。”
后者思索了一番,回答说道。
“他如今是高二,今年应该刚刚满十七岁!”
“嘶~”
常凯申重重吸了一口凉气,一时间竟然有些感慨了。
他看着窗外说道。
“若是此人能为我所用就好了。”
陈训恩的眼眸一抬起来,校长似乎有意要招揽这个包国维?
这倒也不奇怪,校长也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
他随即问道。
“那咱们该如何处置《活着》这部小说?”
常凯申思考了一会儿,用杯子在桌子上敲了敲。
随后脸上又露出冷厉说道。
“一码归一码,先封了《活着》,所有内容必须经过删改之后,才能重新刊登!”
包国维的书火了。
这次不仅仅局限于南方之江省地区,上到达北平津门地区,下到岭南地区,都纷纷将包国维的这部作品出世,作为了头版头条。
因为前次的志愿者活动,再加上杭城冲突,他的名声本已经被打响。
又有几篇佳作酝酿,如今包国维这个名字,就代表了报纸的销量。
各地的媒体甚至都没有其他人的推波助澜,自发的便为包国维宣传起来。
茶馆、酒楼乃至于街头巷尾,无不在讨论《活着》这部作品。
甚至连不识字的底层百姓,都来凑凑热闹。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包国维吸取了之前的创作经验,对于《活着》的文字,不以词藻华美为标准。
而是尽量平直,贴近底层人的生活用语习惯,更是加入了不少市井的俚语方言。
许多民众听人讲起来,也更加明白贴切,对于其中针对老爷们的批判,平民们更是拍手叫好。
津门市。
这里的茶楼文化一直很浓郁,自从清代开始,最为主要的戏曲演出场所,便是在茶园之中。
后续演变出说书、相声、大鼓等各类形式,成为津门市百姓茶余饭后的重要娱乐、社交场所。
有钱的老爷自然都是去袜子胡同、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