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登望者中,他确实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者寻访当年的弹痕与已逝的炮声,决
不是沉迷或留恋于那场经典炮击的高超技艺和有声有色的戏剧性。他何尝不
希冀厦门金门渔歌互答、海峡两岸和风劲吹?然而,纵是盈盈咫尺,今日仍
是天堑;凭海临风,空气裹挟着对岸经年不改的鼓噪声,以及枪击大陆渔民
的血腥味。。炮声轰响二十余年,达成了由动而静的平衡。如今,炮声远去
又近二十年,静寂延至今日,则潜滋着一种不安与焦灼。
静寂中,希望与危机并存。
何时走出这静寂?中国人以足够的耐心等待了漫长的时日。如何打破
这静寂?中国人自有权力选择时机与方式——正如四十年前那样。但是,我
仍然坚信,随着历史的进程,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一定能够开启智慧,找到新
的、顺乎时代潮流、合乎两岸同胞利益的方法,“期待着从‘八·二三’走
来的历史,不再回到她的出发点”——这是作者的祈愿,何尝不是中国人共
同的梦想?走出静寂的终极,乃是走向一个共同的、神圣的主题。这个主题,
四十年前,中国人民曾用一种强烈的、极端的方式向世界宣示过。
通向这个主题的途径可以选择,四十年前的方式是其中一种,我希望
不再采用。
但是,主题不容更改!
这是《8·23 炮击金门》的全部意义。
愿海峡两岸永远阳光普照!
愿两岸炎黄子孙美梦成真!
是为序。
刘白羽1997 年11 月
引子·为了战神不再光顾
公元十二世纪,世界第一具用火药发射金属爆炸弹的“震天雷”在中
国诞生,从此,炮,作为一种威力空前强大的管状兵器,登上了战争舞台。
经过数百年进化发展,炮家族兴旺不衰,以其火力强、射程远、射击精度高、
机动性能好等诸多优势,始终是常规战争中杀伤敌人的骨干力量,有过难以
胜数的精彩表演。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红军的数千门大炮为夺取斯大
林格勒会战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最高统帅斯大林抚摸着一门功勋炮欣
慰感慨地说了一句:此物真战争之神也!
从此,“战神”,遂成为大炮壮美形象的代名词。
1958 年8 月,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