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京入太学,
师事名儒钱谦益,儒家文化深深熏陶着他。新登基的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初见
他时,见其身材魁梧,气宇不凡,甚爱之,抚其背曰:“惜哉。朕未有女以
配卿,卿可尽忠吾家,毋忘故国。”并赐予国姓“朱”。“忠君报国”的意识
便在他头脑中扎下了根。儿子终于脱胎换骨,他继承了父亲用尸骨堆积起来
的资本,同时,抛弃了父亲的匪气盗性,具有了比较完备的人格。
郑成功给厦门重起了一个名字“思明”。他加紧操练三军,那时,他的
视线并未东南顾,而是一直盯着西北方的。
1658 年,郑成功带甲十七万从厦门北伐,舳舻连江,气吞河岳,旌旗
蔽日,势盖云山。于戎马倥偬中,心声达于吟事,途中口占一绝,诗云:“缟
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何
等的洒脱与自信!可惜天不助力,金陵大败,只得收拾残兵败卒,全线退守
厦门。
历史现象颇值玩味。略早些的史可法在扬州抗清,名扬天下,功彪青
史。稍后的郑成功在福厦抗清,凡大战六次,中小战百余次,加上一次远征
南京,其抵抗之坚,历时之久,杀伐之惨烈,均非同期他人可同日而语,而
各种版本史书大多轻描淡写,不褒不贬,无毁无誉,现今一般人也多知其征
台,鲜知其抗清。作一个假设,如他打下南京,跃过长江,纵横中原,饮马
黄河,剑向京都,鞭指长城呢?历史大概便不再吝啬,会向他喝采的。于是
乎,我发现,将中国版图横向切,长城是一条线,黄河是一条线,长江是一
条线,浙闽粤沿海是一条线。发生在第一条线的对异族的抵抗,大书特书。
第二条线,有口皆碑。第三条线,仍受尊崇。到了第四条线,书还是要书,
也只剩下秉实照录的份了。吴三桂在山海关降清,几百年的唾沫能把他淹死
几个来回,以后再叛清也没有人赏他一个“好”字。郑芝龙在福建降清,骂
声也有,却像细雨和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在台湾降清,历史甚至为他唱
起了赞歌:识时务者为俊杰。可见,中国人不认别的,就认中央和正统。新
的中央,即便是少数民族取得中央统治地位,并突破长江天堑,大举南进,
抵抗便越来越失去原来意义,任何昨天还冠冕堂皇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