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摇的理由都没用,
祭起“恢复汉室”的旗帜也白搭。中华民族的传统,历来是族争引起战争,
战争决出正统,正统主导统一,统一高于族争的。汉人占绝大多数的所有中
国人,最终都将臣服于能够用传统文化和正统政制统一国土的力量。
统一神圣。统一万岁。
所以,郑成功的征战生涯如仅限于在福厦抗清,历史给他打分大概不
会高。
清军环攻日紧,厦门形势穷蹙,郑成功不得不考虑寻找一处退路了,
于是,他始把目光南移,聚焦于让他父亲发迹腾达的海岛。
部众大多反对,认为征台无前途。南明遗臣张煌言甚至赠诗劝谏:“寄
语避秦岛上客,衣冠黄绮总堪忧。”郑成功再三筹思,决心下定:“本藩矢志
恢复,切念中兴,恐孤岛之难居,故冒波涛,欲辟不服之区,暂寄军旅,养
晦待时,非为贪恋海外,苟延安乐。”十分明显,字里行间,首先想到的并
非“收复”,而是解释为何兵锋不向西北而向东南。还需把“退”说成“进”,
以稳定军心。这很有点类似以后的蒋委员长经常宣布的“转进”。
1661 年4 月21 日午刻,风恬浪静,日丽天清,郑成功以四百艨艟,载
二万五千兵,皆衣金龙甲,军威甚盛,舰队首尾长十里,浩浩荡荡向台湾进
发。历经八个月苦战,1662 年2 月,三十八岁的郑成功收复了被红毛春侵
占了三十八年的台湾。
当大限将至的郑成功从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手中接过降表时,他大概
没有想到,临终前的这一笔,已足千古,历史并不在乎他征台的原始动机和
原因,历史只记得是他郑成功第一个从西洋鬼子手中为国人拿回了一方宝
地。为此,他确立了自己并不逊色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民族大英雄地位。
这一笔,亦是厦门的骄傲。
※※※※※厦门的象征除了白鹭还有“市树”凤凰木和“市花”三角
梅。我颇不以为然,认为:如同中国的象征应是长江黄河或许再加上五岳长
城,而不能够是茶叶瓷器或熊猫金丝猴一样,厦门的象征也应是有点精神有
点气魄能让人阖眸沉思并能给人以力量的什么。
1985 年,二度进厦门,一眼便望到了我的期待。
鼓浪屿。复鼎岩。突兀耸立起了身高15。7 米,斧凿刀削的花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