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郑成
功像。他一手撑扶佩剑,一手背于腰际,坚盔厚甲,倚山面海,身后一袭披
风临风飘拂,如大鹏展翅,傲傲然威威乎于蓝天之下,碧海之上,巨石之中。
他神色沉凝,目光犀锐,用一种似能穿透数百年世事变迁的洞察力,注视着
人来人往帆樯如织、他曾经建功立业留芳后世的海峡。
我的第一感觉:厦门找到了感觉。
我长久仰视眼前的伟石。三百年前的郑成功就是这个样子么?不可能
有照片以资对照,但清初的一幅画像应该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郑成功并非方
脸阔额、美髯凤目、老成持重的长者,而是无鬓无须,娃娃脸上略带几分稚
嫩嘻嗔的年轻后生。最有意思的是,他头上无冠无盔,鬈曲的长发散落披肩,
如果让他脱去征衣,并把手中的宝剑换成麦克风,恐怕不像将军,更像当今
驰骋娱乐场所的红歌星。我猜,那时福建沿海门户已开,外国商船进出频繁,
“老外”盈街串巷,他的发式大概融入了欧风欧雨,同时,也是对满清后脑
勺上悬挂的“猪尾巴”的一种抗拒方式吧。
实实在在,郑成功树起“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的大旗,誓师
抗清时,不过才二十三岁;征台三十七岁;卒,三十九岁。绝对的一个少帅。
复鼎岩上的他是现代中国人感情上理念上意志上的他,他早已成为中
国人捍卫国土维护统一的象征。
他,应该也必须就是复鼎岩上的这个样子。
※※※※※郑成功征台,严格讲,只是中国人收复了台湾,而并非中
国收复了台湾。已经坐上故宫太和殿金銮宝座的清朝皇帝对这个滋事东南的
郑氏东宁王朝十分头痛,于是,一代明主康熙大帝想到了施琅这个人。
施琅是与郑成功一道从厦门走出来的杰出人物。1650 年,当郑成功偕
施琅等九十余好友同道会于烈屿(小金门),誓言效忠明室、并定盟恢复时,
他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在自己身边站立的施某人,正是日后郑氏家族的掘墓
人。
郑、施反目纯系小事:施的部下犯罪,逃至郑处。施将罪犯引渡回营,
违约立刻砍头。因此开罪了国姓爷。郑下令抓施。施惊逃。郑遂杀施父、弟
以泄愤。施降清,必灭郑氏而后快。
1681 年,康熙帝启用已在京都冷冻了十四年的施琅,派他去厦门造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