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
不利,故应将司令部迁移,愈快愈好。
在指挥作战中难得几回英明的蒋氏此番确实英明了一回,三天后便验
证了,他说的句句是真,正确之至。
胡琏等无言以对,唯有诺诺。
第二天,胡琏即下令速将司令部全部迁移到南坑道。
南坑道即石一宸苦苦探寻的敌指挥坑道。此洞穴早已竣工,但因里面
阴暗潮湿,战事又未发生,胡琏等便抱着得过且过心态,仍在外面营房居住、
办公,而懒得迁入。此时下决心搬迁了,但偌大的一个“家”,也不是说搬
就搬得过去的,还要架设通信线路,还要完成各类生活设施。预计最快也要
三天才能完成。
胡琏遂决定21 至23 日准备,24、25 两日实施搬迁。日后,他长久地
为自己所选定的“黄道吉日”懊恼不已。
无巧不巧,8 月22 日晚8 时,台“国防部长”俞大维赴金门视察。到
达时天色已晚,胡琏遂将宴请时间定于翌日(23 日)傍晚6 时。
事后,台湾方面有人提出一连串的假设:假如蒋“总统”的巡视提早
几日;假如蒋“总统”训话后胡司令长官即刻实施搬迁;假如俞“部长”不
到金门视察或虽视察但日期提早哪怕一天;假如胡司令长官的宴请设在中午
或改换一个地点;……问者似乎未曾想过,假如毛泽东把开炮时间提早三日,
选在蒋“总统”正在水上餐厅品尝醇冽的“金门高粱”之时,或发炮仍于23
日但时间推迟10 分钟呢?※※※※※任何战斗都是无数个“偶然”和“侥
幸”的画面组成的连环画。所有的“死”都是遗憾的,所有的“生”也都是
造化大,假如每一发子弹每一颗炮弹稍稍变换角度或移位一寸,无数的“生”
与“死”便可能调个个儿。但战场上见不到“假如”,见到的只有倒霉的“死”
和万幸的“生”。
叶飞确实没想到第一回合便“斩获甚丰”。胡琏也确实没想到“共军的
炮火说到就到,我们损失太惨重”。但把战场上许许多多“没想到”组合、
串连在一起的,正是某种规律性的东西,使得胜负成为一种向“必然”走去
的结局。
作战意图的隐蔽性,战前观测计算的精确性,炮击时间选择的合理性、
突发性,以及打击重点的明确性,在一瞬间凝结成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