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的渔网号称
能把钻到石头缝里的鱼儿们全抠出来。购买这样一条已经相当现代化的渔
船,没有100 万,也要80 万。
10 万元不算富,50 万凑个数,100 万才起步。浯屿的繁荣发达离不开
改革开放两岸缓和这些外在条件,但胆大、协作、机敏等等内在特质显然也
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出惊人的价值。
郭老介绍,浯屿的发迹还有个三部曲。首先是分船。浯屿是东南沿海
最早分船到户的渔乡之一,船分给了自己,意味着打到了渔货也归了自己,
生产积极性咋能不高涨嘛,一条船原先每年出海120 天,现在年平均出海280
天。其次是造船。别处渔民有了钱的首选消费是建房子,浯屿人不吃不喝不
娶媳妇也要造船,借钱贷款也得造大船,结果,别处有了房子但无大船,浯
屿却有了大船也有了房子。再就是敢往远处危险处行船。海峡形势缓和初露
端倪,别处的船刚刚试探着往远些的地方走,浯屿的船早已越过了海峡中线
甚至抵达澎湖一带。事情明摆着,越是昔日的军事禁区,那里的鱼就越多越
肥。在海上,直接将捕获物卖与日本或台港渔商,可获得高出3 倍的纯利。
一条船出去二十天,便能赚回十几万一抖哗哗响的伟人票。
在浯屿,最富有的人是渔民,然后炊事员、驾驶员、理发员一路往下
排,最穷酸的为国家干部。国家干部在浯屿社会地位之低下,有一则真实的
传闻为证:某高中生刻苦读书,成为浯屿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草窝窝里
飞出金凤凰,父母亲朋为之骄傲。数年后,大学生毕业,被分配在县政府机
关作科员,月薪三百余,不够浯屿渔民一顿酒水钱。于是,浯屿的父母不再
鼓励自己的孩子读书,男孩子十三、四岁便要跟船出海。哪个孩子哭着闹着
要读书,父母便会骂:读个屁,再读,叫你小子和那个大学生一样的没出息。
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郭包老人陈旧的房舍同全岛气派华贵的氛围
是那样的不协调不格调,自从当午政府为了照顾对革命有功之人,把他从无
固定收入的渔民转为县政府拿月薪水290 元的十七品芝麻小官之后,他便注
定了要加入到浯屿低收入者的行列中去。
好在郭包老人心胸宽广,善于调侃解忧,他说:钱本身外之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