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以抓回来的。一句话,
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金门海域,美国人不得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
切切此令!
毛泽东为何临时改换主意,压住已写好了的《再告台湾同胞书》不发,
而重写改发了一篇国防部《命令》?有一种说法:将遭到废黜的孙立人将军
称为“武贼”,毛泽东觉得仍需斟酌。
笔者以为此说也对。
但将两文放在一起比较,毛泽东对《再》文写法不甚满意,恐是主因。
《再》文针对台湾的歪曲诬蔑,回顾历史,逐一评说,就事论理,循循开导,
主旨清楚鲜明,态度诚恳真挚,文字上并无甚不妥。但如若更严格苛求地统
观全篇,话似讲得稍嫌琐碎了一些,意图表达好像也直白有余而含蓄不够,
谈问题的起始点是否也尚觉不很高?
很明显,《命令》在扬弃上不满足,追求更加有气魄和说服力的境界。
首先,我之方略,倾盘托出,彼之利害,一针见血;不谈琐事,不纠
枝蔓,着眼大局,晓以大义。全文简明雄浑,一气呵成,阅毕,给人站于颠
峰而俯览众山,敞开心胸而延收天地的大度大势之感。
其次,虽为“命令”,实为政论,以政论体来写“命令”,十分少见,
大概为古今第一人。而“命令”式的政论,也显现出一言九鼎、斩钉截铁的
独特魅力,读来心魄震撼,痛快淋漓。
第三,既为《命令》,对象应该是部属、下级,毛泽东显然已经知道了
“停火”给前线官兵造成的情绪波动,他要亲自撰文讲道理、做工作,以安
军心,以鼓斗志。
然此篇《命令》,又以公开形式发表,可见还有宣传目的,其中多处文
字,看口气便知,话是讲给台湾海峡对岸听的。一篇文章,二者兼顾,话中
有话,弦外有音,当事者心知,局内人肚明,这大概正是此文构思的巧妙聪
明处。
※※※※※
《再告台湾同胞书》虽未发表,但同样是毛泽东于炮击金门期间亲自
撰写的重要篇章,为我们深入了解毛泽东钢一样坚硬的意图和呈动态状的思
考,提供了有力的参照系。
10
事态发展应了军营里的一句常用语: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毛泽东的“金
门炮击,再停两星期”未能如愿实现,“暂停”刚刚延续了一个星期,形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