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的炮击”。于是又有许多
人以为,从此金厦海域烟消云散,再听不到枪炮声,这一天,大概是“炮击
金门”的终止日了吧。
回答“非也”,事情仍然不能算作完结,因为,大陆方面的炮停了,金
门方面的炮未停,隔三叉五地仍在打着玩呢。1984 年6 月27 日,金门国民
党军突然猛烈轰击我角屿岛,0。24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顷刻落弹150 余发,
两名战士负伤,医助程国财牺牲。台湾方面的“一个巴掌也要拍响”令人百
思不得其解。大陆方面表现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既未还炮,也未抗议,甚
至没有发布消息,用以德报怨的沉默,显示了追求和平的诚意。角屿岛官兵
强咽悲痛只做了一件事:在医德医术俱佳的程国财烈士罹难处,为他树立了
一块永久的纪念碑。邓颖超闻知此事,用手帕揩抹去眼角的泪痕,说:解放
军不还炮是对的,不能给不希望和平不愿意统一的人任何借口。
不知是出于良心的“内责”,还是迫于舆论的“外责”,金门倒是从此
识了时务,“改邪归正”,再没有此类乱发神经胡甩炮弹的昏事发生。
你说,战争的终止线究竟该划在哪一天。
我不讳言,我是“64 天说”的赞成者。因为以10 月25 日毛泽东《再
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战役从计划拟订、意图实施到目标达成,此时已经
很完满地走完了全程。虽然这之后,炮击仍在继续,漫漫难觅终期,其间甚
至也还有几次翻江倒海的大打,但平心而论,那毕竟是另外一种形态意义上
的作战了。事情就是这样,由于短促猛烈的炮战与漫长有节的炮击过渡、顺
延得非常自然、紧密,人们往往只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容易忽视它们之
间的区别,即前者是完全意义上的战役行为,后者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战术动
作;前者是一个事件,后者是一个过程。不深入探查这一点,便很难解释炮
战结束了、炮击仍长时间延续的奇持现象。
辩证法则认为,任何现象不论直射还是折射,都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金厦海域的战事亦当如此。毛泽东后来说过:我们同台湾隔着海打一点炮,
双方都有这个需要。我们是在提醒国民党,你我之间的事情还没有了结呐?
但我们单打双不打,只打宣传弹不打真炮弹,只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